东坡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眉山市东坡区东部和北部,覆盖崇礼镇等7个镇、面积146.7平方公里,2018年成功建设为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以泡菜为主导产业,围绕完善“三大体系”、突出“三化联动”、建立“三种模式”,推进园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助农增收,2024年园区总产值突破220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3.34万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0%。
一、着力“三大体系”强基,筑牢园区产业链
充分发挥产业园汇聚资源的平台优势,引导各类要素集聚集中,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一是完善农业生产体系。以“稻-菜”“稻-菜-菜”为主要模式,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高效种植食品原料。建成万亩食品原料基地12个,高标准食品原料基地18万亩,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中国调味品原辅料(青菜)生产基地。二是壮大农产品加工体系。秉持“产业集中、企业入园、集群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加工集聚区,现有吉香居、味弘食品、惠通食业等45家食品企业,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主导产业集中度达到78%。2023年“东坡泡菜”荣登中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榜第27位,品牌价值110.94亿元,泡菜食品产业集群入围2024年度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预制菜产业上榜赛迪“2023预制菜产业基地百强”榜单。三是健全一三融合发展体系。注重泡菜文化与东坡文化有机融合,建成全国首个中国泡菜专业博物馆,不断拓展泡菜产业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功能,2017年成功建成“中国泡菜城”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目前,已形成以泡菜博物馆、泡菜风情街、泡菜广场、企业观光生产线、万亩绿色蔬菜基地为核心的旅游观光环线,2024年累计接待旅游观光161.3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39亿元。
二、聚力“三化联动”赋能,激活园区创新链
坚持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着力搭平台、育人才、强转化,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一是突出科技化引领。依托“产业建研究院、行业建联盟、企业建中心”模式,建成中国第一个泡菜研究院,积极与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知名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建成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3个省级创新平台,荣获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得授权专利56项,协助建成20条(10000吨/年)以上的泡菜现代化生产示范线,转化技术产品60多项,创造经济效益超20亿元。二是加快数字化赋能。坚持“大企业示范带动、中小企业融入跟进”,建立“智改数转”企业培育库,分批分期推进园区企业实施“智改数转”,启动总投资2.95亿元的惠通、漫味、恒星等8家企业确定的“智改数转”项目,推动企业建立研发、生产、销售的全流程数字化。三是加速绿色化转型。在全国率先制定高盐废水处理奖补办法,制定泡菜国际标准ISO 24220(《泡菜<盐渍发酵蔬菜>规范和试验方法》),实现四川省ISO框架食品国际标准“零”的突破,创新采用“PTFE膜+电渗析+NF+螯合树脂+BPED”处理工艺,味弘食品、吉香居等企业高盐废水处理系统建成投运,成为国内泡菜行业首批高盐废水处理企业,有效破解了泡菜产业高盐废水治理难题,2022年成功建成“省级绿色园区”,拥有5家绿色工厂。
三、拓宽“三种模式”增收,提升园区价值链
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持续丰富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模式,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走好共富路。一是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合同模式。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泡菜企业与蔬菜农民合作社、农户签订最低保护价收购协议,按企业需求发展生产,以订单方式明确双方责任权利,当市场价格低于合同价时,实行合同保护价收购;当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价时,收购价格随行就市。目前,产业园泡菜原料种植订单率90%以上,带动12万农户增收3.06亿元。二是建立“合作社+农户”入股协作模式。成立农民合作社,鼓励农民以资产、农机具、土地等入股合作社,统一农技指导、农资购买、农机服务、质量标准、收购销售按股分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同时,通过政府补贴,鼓励食品原料种植户以合作社为单位,积极参加蔬菜特色保险等农业保险,增强种植户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三是建立“企业+基地+农户”流转聘用模式。以土地流转为基础,鼓励企业采取自建基地、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建基地等方式组织生产,并明确企业应优先聘用园区内农民从事生产,实现园区农民既可以在基地务农从事蔬菜种植,也可以进厂务工从事食品加工。目前,产业园45家企业吸纳园区农民常年务工和季节性务工3.1万人次,每年实现人均增收1.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