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仁和区芒果现代农业园区于2021年2月被评为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园区面积380.65平方公里,主导产业芒果种植面积13.9万亩,年产量近7.8万吨、产值8.91亿元,园区农业总产值14.65亿元,核心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仁和区以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为牵引,持续巩固园区建设成果,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全产业链集聚水平,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园区在新技术应用、新模式探索、新设施装备推广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育富创富的新场景、联农带农的新样板。
一、坚持特色立园,打造产业布局鲜明的专业园区
一是优化园区布局。编制园区建设规划,与区域“多规合一”体系对接,明确园区主导产业和功能分区,形成“一带”(芒果优势产业带),“两园”(农产品物流园、水果蔬菜加工园),“四片区”(大龙潭-乡混撒拉片区、新街村-迤资片区、裕民-拉鲊片区、仁和镇立新片区)的功能布局,辐射带动2个乡镇12个村芒果连片种植。二是完善设施配套。集中连片推进水、电、田、路、讯“五网”配套,实施“坡改梯”“旱改水”1.3万亩,打造标准化芒果生产基地10.3万亩,新(改)建园区道路50公里,建成提灌站19座、蓄水池698口,配套管网、渠系60公里,高标准农田率87%、田间道路通达率90%、园区宜机化率95%。建设全省首个芒果展览馆,全面展示攀枝花芒果产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提供芒果科技、文化等交流平台。三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整合上级涉农资金和区级财政资金约2.6亿元投资园区建设,撬动社会资金投入2.4亿元,参与开发建设。强化政策要素保障,在全国首创芒果价格指数保险,政府承担保费的70%、投保人自筹30%,降低自然灾害、市场经营风险,防止“果贱伤农”。
二、依托科技兴园,打造科技创新驱动的智慧园区
一是注重品种选育。与中国热带科学院、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签约合作,形成近100人科研团队规模。建设芒果种质资源圃,入库保存260余份,占全国种质资源的60%以上。培育“热农1号”“攀育2号”等12个优良芒果品种,主栽品种20余个,芒果单产提升9%。二是强化装备支撑。完善园区“一站四机三系统”建设,建成仁和区农产品大数据中心,实现芒果种植可视化远程诊断、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无人机、新型支撑架、轨道运输机、监控追溯系统等现代农机装备进果园,综合机械化率77.1%,节约人工成本约60%。三是推广绿色生产。建立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中心,打造“猪-沼-果(菜)”的种养循环生态链,推广微生物异位发酵技术,生产的有机肥、沼液全部用于种养循环区,园区化肥施用量削减3%、农业用水节约40%。
三、紧扣产业强园,打造产业链条完备的特色园区
一是完善生产供应链。巩固形成芒果产业为主导,石榴、枇杷、小水果等优势产业竞相发展格局,打造芒果种植、品种培育、仓储保鲜、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农文旅融合等芒果全产业链。园区芒果产业的产量和产值分别占全区的35.5%、49.5%,较园区建成之初分别增长60.3%、51%。二是打造精深加工链。规范建设初加工场地3.6万平方米,农产品加工环节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协同园区周边的金沙江智慧物流商贸城、川滇渝智慧科技电商物流园项目,配套形成冷藏保鲜库静态库容9万立方米(1.8万吨),鲜果储存坏果发生率下降30~50%。培育精深加工企业2家,开发冻干、果干、果脯、果汁等“芒果+”产品30余种,深加工能力18万吨、产值超12亿元。三是拓展品牌价值链。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面积7000余亩,省级认定无公害生产基地2个,农业农村部认定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3个,全市芒果地理标志认证15万亩,被列入四川省地理标志农产品核心保护区。打造“攀果”区域公用品牌、“仁和好芒”本土品牌,“攀果”品牌获评第十届四川农博会最受欢迎农产品品牌,与川滇两省10余个毗邻县(市、区)共建芒果产业联盟。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发展城郊休闲、观光农业、研学旅行等业态,新培育康养农庄6个、特色民宿7家、农家乐30户,年接待能力达10万余人次。
四、创新机制活园,打造引领带动力强的活力园区
一是做实经营主体。培育引进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8家,发展农民合作社126个、家庭农场296家,入社农户4538户,带动农户2万余户。全域打造乡村人才超市,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培育发展乡村振兴各类人才1.9万人。二是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广“农资+服务”“科技+服务”模式,带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充实服务力量、拓宽服务领域,服务土地面积30万亩、服务农户1.5万余户。三是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大园区+小业主”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进联户、联村、联企、联资“四个联合”,培育壮大攀果产业创富联合体,带动脱贫人口、低收入群体稳定脱贫、持续增收近3万人。核心区、辐射区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3396元、27235元,高于省、市、区平均水平,家庭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占比达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