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的资产”
全市现有闲置农房5.2万套,巴中市创新“五变”模式,探索闲置农房盘活路径,已盘活闲置农房1.75万套
线下变线上
建成市县乡村四级联网的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服务平台,集中打造或引进业主投资开发,挖掘闲置农房价值
资产变资金
创新推出“巴山农房增信贷”金融产品,单户最高授信贷款金额达200万元,可用于农房装修、产业发展等
民房变民宿
鼓励农户自主改造升级,引进企业承租农房投资开发,建成一批独具魅力的精品民宿
民房变厂房
引导农民以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房+院落”折算量化入股经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落地
民房变股份
提升农房使用价值和功能,打造研学、康养、直播、休闲基地,促进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农房闲置是农村面临的突出问题,盘活闲置资源是农村发展的巨大契机。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出系统性部署,围绕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大核心领域,提出一系列兼具稳定性与规范性的政策举措,旨在通过制度完善激发农村要素活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巴中市充分发挥农村改革试验区体制机制优势,严格规范宅基地管理,积极探索闲置农房盘活路径,现已盘活闲置农房1.75万套,走出一条“资源增值、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城乡共富新路。
旧舍新颜 变“沉睡农房”为“诗和远方”
从巴城出发,约10分钟便到达巴州区玉堂街道苏山村“乡瓣童年”田园综合体,继续沿新修的柏油路前行数百米,便来到南山集·庭院。尚未进门,院内已传出阵阵笑语和轻快的旋律。
整座院子是一座典型的川东北老式三合院民居,竹影婆娑,石径通幽,茶香与书卷气息氤氲如画,是一处难得的打卡休闲之地。
“真没想到只短短几个月,原本破旧的土坯房就变得这么精致。”房东张正平介绍,这座老民居建于1984年,共有9间房屋。当时交通不便,木材和土石全靠人力搬运。2007年,张正平一家搬离此处,老宅一直保留了下来。
如何让闲置的老宅焕发新生?
今年2月,“90后”程沫来到老宅前,立刻被深深吸引。老屋四周种满柿子、李子等果树,院前还有一方水池,公路直通院子一侧,交通十分便捷。程沫当即决定租下老屋,改造成禅意小居。经过三四个月的改造,南山集·庭院于6月1日开始营业,很快成为网红打卡地,大受欢迎。截至目前,营业额已达30多万元。
“真没想到老房子能变得这么漂亮,这么受欢迎,我一年还能拿到8000元租金。”张正平指着改造前的照片,一脸惊喜。
在距离南山集·庭院不远处,苏山记忆的老板李国建同样把农家乐经营得有声有色。
2019年,房东张高贤一家搬去重庆生活,李国建便以每年6万元的价格租下闲置房屋,并利用苏山村近郊的地理优势办起农家乐,主要经营柴火鸡、宴席等。
“农家乐共有3层,可同时容纳几百人用餐,现在一年营业额能达到200万元左右,也为附近居民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李国建笑着说。
苏山村村委会主任徐加林介绍,苏山村积极探索闲置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通过修缮或拆旧建新,招引社会资本和回引返乡创业人员经营,流转园区周边闲置宅基地,打造不同风情的农家小院,并利用房屋周边的自留地、院坝进行风貌整改,既有餐饮,又有景观,还有农家小院可供休闲。目前,已有30多户农民将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给业主发展农家乐,加上村内其他产业,带动600余人就近务工。
美丽乡村,常去常新。
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既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父亲原乡”,又是产业兴旺、活力迸发的幸福家园。在这里,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同频共振,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经营理念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写下了生动注脚。
双城村党支部书记周瑜桀介绍,双城村立足现有乡土村落、生态基底和产业基础,积极盘活闲置农房,整体改造传统村落130户,建成乡村民宿42家,在田园场景中营造出一座小规模、微村落、生态化的巴山美村,真正成为一块“留得住人、装得下梦”的诗意栖居地。
制度创新 变“零散盘活”为“全域共生”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人口持续外流导致大量农房闲置的现象日益受到关注。如何将这些“沉睡的资产”转化为农民增收的“黄金屋”,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助力消费提振的重要课题。
据悉,全市现有农房63.2万套,初步摸排,有因农户外出务工、继承老房、进城定居、一户多宅等原因形成的闲置农房5.2万套。巴中市创新“五变”模式(线下变线上、资产变资金、民房变民宿、民房变厂房、民房变股份),严格规范宅基地管理,积极探索闲置农房盘活路径,现已盘活闲置农房1.75万套。
在线下变线上方面,巴中市建成市县乡村四级联网的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购农户闲置农房,作为村级集体资产录入监管服务平台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集中打造或引进业主投资开发,挖掘闲置农房价值,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产业发展资金需求日益增长,但宅基地使用权无法作为抵押物难以发挥价值,如何让资产变资金?巴中市创新推出“巴山农房增信贷”金融产品,单户最高授信贷款金额达200万元,申贷资金可用于农房装修、产业发展等,破解农户融资难、融资贵等痛点。2024年以来,农行巴中分行已累计发放“巴山农房增信贷”3.8亿元,惠及1190户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巴中拥有国家级旅游景点(区)31个、省级旅游景点(区)53个,2024年接待游客6565.25万人次。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捷的交通路网,使巴中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之地。巴中市积极推动民房变民宿,着力促进交旅、文旅、农旅融合,挖掘景区周边、干线公路沿线农房价值,鼓励农户自主改造升级,引进企业承租农房投资开发,建成一批独具魅力的精品民宿,为游客提供“巴风土韵”体验场景,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增收。
民房变厂房同样是“妙招”之一。巴中市通过政府推动、能人拉动、大户带动、企业促动,发展巴中特色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探索建立“农户+农户”“村集体+农户”“企业+村集体+农户”等发展模式,引导农民以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房+院落”折算量化入股经营,就地转变为“投资员”“管理员”“服务员”,推动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仓储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落地。房屋变车间,院坝变工厂,既降低经营者投资成本,又解决产业发展用地问题。
巴中市还积极发展“周末经济”“银发经济”“电商经济”,围绕“传统村落、精品村寨、乡村旅游示范带、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做文章。在保障农户住有所居的基础上,推动民房变股份,提升农房使用价值和功能,打造研学、康养、直播、休闲基地,促进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共富密码 变“单点突破”为“城乡共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真正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既是党中央“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深化方向,也是适应城市化进程加快、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和土地要素流通增值的题中应有之义。
前不久,《巴中市推进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实施方案》印发,提出从培育盘活利用主体、创新盘活利用机制、发展增收富民产业等方面,加快推进农村闲置住宅盘活利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
在培育盘活利用主体上,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依法自愿有偿退出、统一租赁、农户委托、农房入股等方式,集中整合本村闲置住宅进行盘活利用。鼓励返乡人员、城市居民、大学生、退伍军人等发挥所长,依托闲置住宅创办经济实体。鼓励有实力、有意愿、有责任的企业在闲置住宅集中区域,采取租赁经营、合作经营、合资经营等方式,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装修,发展中高端产业。
在创新盘活利用机制上,健全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入股(合作)经营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维护各方合法权益,实现互利共赢。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服务体系,规范农村闲置住宅流转,建立住宅使用权线上流转交易机制等。
巴中市还积极拓展盘活利用模式,鼓励村民利用自有闲置住宅自主经营发展休闲农业、餐饮民宿、乡村旅游等产业,提高经营性收入。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住宅。允许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规模承租、签订委托协议等方式,对闲置住宅进行集中连片开发或引进业主合作经营等。
在发展增收富民产业方面,统筹考虑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产业基础和历史文化传承,积极探索多种盘活利用模式,发展符合乡村特点的新产业新业态。城镇周边村重点发展“微度假”民宿、农家乐、康养服务、创意办公等。山林、河湖、景区等周边有条件的村发展乡村旅游、餐饮民宿、生态康养、生态研学等。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特色小镇等辐射范围内的村发展农产品产地加工、冷链物流、农村电商等。传统村落、文化名村等发展民俗体验、文化创意、研学基地等。
此外,巴中市还将结合实际,选择一些规模适度、条件成熟、意愿积极的重点区域,集中资金资源,创建一批民宿(农家乐)集中村、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创客中心等,形成一套高效规范的盘活利用机制,探索富有地方特色的盘活利用模式,总结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探索规范、高效的运行管理制度,以点带面、逐步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