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蓬溪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灵活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生态宜居、发展宜业、治理有效、环境优美四个方面,着力建设丘区特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布好谋划“先手棋”
一是村划五片求突破。构建“一环三带五片”乡村振兴总体布局,打造3条乡村振兴示范带,5个乡村振兴重点示范区、20个和美乡村重点示范片,结合“三区三线”划定、国土空间规划,综合村庄优势、产业发展、人文地理等要素,将2025年27个拟建村划分为城乡融合示范片、渝遂绵蔬菜产业带示范片、农业产业示范片、农文旅示范片、红色文化示范片等五大类,重点培育大石镇偏马村、高升乡黄莲山村等14个省级优秀村,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向、工作导向等方面优先配给,通过以点带面激励其他村对标补短、各展所长、整体跟进。二是先行片区探创新。以牛角沟为中心,将吉祥镇横山村、公平村,大石镇偏马村纳入红色文化先行片区,打通牛角沟至船山区旅游通道,致力挖掘旷继勋起义吉祥仁和寨哨楼红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片区计划新建项目26个,投资1374万元主要用于建设乡村道路、农村自来水、生产渠系、庭院美化和产业发展等。三是储备项目解民意。始终握住乡村建设为民而建方向盘,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对标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规范和成效评估指标(试行),深入乡村大调研,积极储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项目。2025年,全县27个拟建村储备项目190个,计划投资11800余万元。
二、落好建设“关键棋”
一是五级书记强推进。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全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县级相关部门(单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同推进。县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任“一线总指挥”,各乡镇(街道)、园区管委会履行主体责任,按照《四川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规范》和考评办法等,统筹制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计划,确定年度建设名单,整合资源力量、细化工作举措、强化质效管控,抓实抓好具体建设工作。分管县领导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亲自谋划研究,亲自安排部署,并深入镇、村进行现场调研指导,现场督办,实化工作举措,促进任务落地落实。二是三大资金齐聚力。积极争取中省资金支持和用好用活县级资金,有效调动全民主动参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目前,10个筹资部门中省到县资金23515.5万元,各部门已安排到村资金3345.03万元用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三是五类项目共建设。县直各行业部门根据上级资金文件及时制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人居环境等项目实施方案,对接县财政局联合下达项目资金文件,乡镇根据任务要求倒排工期、顺排工序,力争27个拟建村建设任务提前完成,确保拟建村成效评估全部达标。
三、下好宜居“决胜棋”
一是以基础建设搭平台。接续加大乡村“六网”建设。实施通组入户路、河库除险加固、山坪塘渠系整治、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等项目。依托“交邮合作”品牌,实现村级物流全覆盖,建成村级电商物流服务站点、农产品直播基地等。整合县域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示范区等,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生活为一体的城乡融合示范点。二是以公服提升抓实效。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广“小县优教”“小县优医”等模式,不断促进城乡教育、医疗资源均衡化。聚焦“一老一小”两大群体,落实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改造日间照料中心和未成年人保护站点,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托管服务。三是以联动聚力抓治理。全域推广“一长五联+”乡村治理模式,将县、乡、村、点位“四级”及党委政府、金融机构、村民群众“三方”关联,充分发挥“川善治”平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