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动力,而地市级农科院作为衔接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的关键纽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广元市农科院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最为基层的力量,始终坚守公益性定位,聚焦区域特色,推动协同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为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一、强化公益性定位,服务地方农业产业
坚持以服务地方农业产业为己任,将应用研究作为核心任务。农科院的科研人员们深入田间地头,精准把脉当地农业需求,围绕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技术优化等关键领域展开深入研究,为地方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解决方案。在2024—2025年度玉米南繁加代育种工作中,广元市农科院粮油所科研团队奔赴海南乐东南繁科研基地,利用当地丰富的光温资源,开展玉米育种研究。此次工作历时4个多月,累计完成1500余份玉米种质资源加代选育,杂交鉴定组合2700余份,制种参加区域及品比试验组合19个。通过南繁加代,大大缩短了育种周期,为广元地区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推动协同创新,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积极与国家和省级科研机构、高校等开展协同创新,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创新合力。通过与上级科研单位的合作,农科院能够及时掌握前沿科研动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同时,结合地方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的研究项目,实现了国家研发基础与地方特色需求的有效对接。在四川省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四川省育种攻关联合体区域试验、自交系材料加代试验、品种展示试验和优秀组合比较试验、玉米创新团队高产栽培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示范试验等方面,广元市农科院与相关科研单位紧密合作,加速突破种业“卡脖子”技术,为后续品种审定和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这种协同创新模式不仅提升了广元市农科院的科技支撑能力,也为地方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聚焦区域特色,促进成果落地转化
立足区域特色,结合国家研发基础,致力于将科研成果更快地落地转化。广元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农科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围绕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开展品种选育、种植技术优化、病虫害防治等研究,推动特色农业产业的升级发展。在玉米、水稻育种方面,农科院针对广元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育出了一批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的推广种植,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为地方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农科院还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加速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四、完善体制机制,激发科研创新活力
为更好地发挥基层农科院的作用,广元市农科院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通过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管理、人才激励、成果转化等制度,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同时,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沟通协作,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科研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此外,农科院还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技术培训等活动,提升科研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完善的体制机制为广元市农科院的科研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使其在农业科技创新和乡村振兴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五、面向农民开展科技推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广元市农科院不仅承担着应用研究的重任,还肩负着面向农民开展科技推广服务的责任使命。科研人员们深入农村一线,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科技特派员等活动,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的种植理念传授给农民。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农业知识,手把手地指导农民进行生产实践,帮助农民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科技推广服务,广元市农科院为农民搭建了与现代农业科技接轨的桥梁,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未来,广元市农科院将继续秉持初心,扎根基层,为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