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5月,蜀乡大地一片繁忙景象。当前,正值四川水稻移栽关键期,随处可见秧苗青青。然而,随着气温上升,不少地区开始出现不同程度旱情,给水稻生产带来了挑战。
5月14日,记者从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四川自5月1日进入汛期,预计今年汛期气候状况总体偏差,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区域性和阶段性旱涝灾害明显。
以水稻为主的大春粮油生产,是四川全年粮油生产的“重头戏”。这种气候状况,对我省当下和之后的农业生产有何影响?全省各地、各部门又如何应对?记者进行了采访。
汛期降水偏少
旱情苗头初显
入夏以来,达州市达川区遭遇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多地出现不同程度旱情,对当前大春生产尤其是水稻栽插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达川区旱情不是孤例。记者从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当前,四川旱情苗头已经初显,攀西地区和盆地东北部发生零星干旱,全省在田作物受旱面积约10万亩。
这波旱情,与进入汛期以来的气候状况密切相关。
记者从四川省气象局了解到,预计2025年汛期(5—9月),我省气候状况总体偏差,降水量呈“北多南少”分布,总体较常年同期偏少,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明显。而进入主汛期(6—9月),气候并未显现好转的迹象,全省降水量总体较常年偏少,旱重于涝。
与此同时,这波旱情将叠加高温胁迫。预计汛期内,四川平均气温为23.7℃-24.3℃,较常年同期(23.1℃)偏高。预计盆地大部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16-26天)偏多,其中盆地中部、盆地南部高温热浪日数明显偏多。
预计初夏(5—6月),气象干旱阶段性变化明显。5月上旬,盆地东北部、盆地西北部将有中到重度气象干旱发生,局部特旱。5月中旬,上述地区气象干旱有望缓解,但此后可能再次发展,局部旱情偏重。预计盛夏(7—8月),全省大部降水量偏少,其中资阳、遂宁、内江、自贡、宜宾、泸州、凉山州、攀枝花有中到重度伏旱发生。
保障大春生产
各地积极行动
面对旱情,四川省相关部门迅速行动,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在达川区,为满足农业生产用水需求,助力水稻“满栽满插”,达川区农机站闻“旱”而动,迅速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对全区80余座老旧提灌站开展全覆盖检修排障。截至目前,已完成75座提灌站检修维护,恢复灌溉面积4万余亩。
在广元市,该地按照“一县一策”“一库一策”,扎实推进蓄水工作。截至目前,该市水利工程共蓄水3.63亿立方米。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田间地头的水利设施开展“地毯式”排查,累计投入机具设备797台、人工11845人次,完成渠道清淤3482处、设备检修1079处。同时,广元各地结合春灌水资源供需分析,科学制定大春粮食作物保栽计划,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最大限度保障春灌期间生产用水需求。
同时,灌区加大农业生产用水保障。记者从四川省升钟水利工程运管中心获悉,升钟水库灌区2025年春灌供水正式启动,预计向灌区供水近亿立方米。升钟水库灌区覆盖南充、广元、广安、遂宁四市十县(市、区),总灌溉面积204.74万亩,惠及384万余人。灌区范围涵盖南充市南部县等 7 个县(市、区)、广元市剑阁县、广安市武胜县及遂宁市射洪市。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升钟水库制定了 2025 年春灌供水方案,以保障灌区农业生产用水安全。
4月29日,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四川省重大基础设施涉灾风险隐患排查总体方案》,对6个重点领域涉灾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作出安排。水利厅已牵头成立21个省级督导组,从4月中旬起集中开展专项督导,并落实专项资金2000万元,组织21个市(州)开展专业化隐患排查。
水利厅有关负责人介绍,针对旱情概率较大的区域,将统筹防洪、灌溉、蓄水、发电、生态等多方面,充分考虑蓄水消耗、枯丰转折、用电负荷增加等叠加因素,“一库一策”制定蓄水保供方案,坚决守住饮水安全、粮食安全底线。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