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沙湾区坚决扛牢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创新实施“扩面、增量、延链”三大行动,系统破解 “地从何来”“粮从何优”“效从何升”粮食安全三重难题,确保耕地面积稳定在12.66万亩,粮食播面稳定在14.89万亩,产量超5.37万吨,连续9年实现稳产丰产。探索“石缝经济”守卫“粮食安全”发展模式获国家部委和省级领导批示推广,稻菜现代农业园区被评定为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获评全省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走出了一条守卫盆周山区粮食安全的“沙湾路径”。
一、以“扩面”破解“地从何来”的空间困局
坚持向存量土地要潜力,向低效空间要效益,全区喀斯特地貌有效治理率达36%。
一是加强耕地管护。坚持党政同责,将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纳入考核指标体系,明确“粮食播面只增不减、耕地质量逐年提升”刚性约束,全面落实四级田长责任人制,科学划分网格责任区92个,分级配备田长663名,累计整治撂荒地1200余亩,全部恢复种粮,复种率达100%,年兑现各类种粮补贴1500余万元。
二是优化农田筑基。坚持“良田粮用、优地优种”原则,科学编制实施《沙湾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21—2030年)》,按照“先易后难、先坝后山”梯次推进路径,优先在东北部平坝区建成3万亩集中连片高标准粮油核心区,有效破解耕地细碎化瓶颈。2019年以来,建成高标准农田3.33万亩、改造提升2.6万亩,高标准农田占比提升至46.8%,构建起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体系。
三是推动石漠攻坚。坚持“粮头固基、石缝赋能”,靶向破解喀斯特地貌石多土少难题。深入实施“粮下地、药上山”分类治理,通过“背土上山+治理石漠”改造石缝地4200亩,建成1.9万亩国家级绿色水稻示范区;运用“去石覆土、精准配肥”技术治理铜河滩涂,按照“宜粮则粮、宜蔬则蔬、粮蔬统筹”原则,探索推广“粮蔬立体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低效地变优质地4960亩。
二、以“增量”破解“粮从何优”的产能瓶颈
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动产能提升与品质升级同步发力,让“铜河粮”既有“量”的保障,更有“质”的优势。
一是实施精技提产。聚焦“良田+良法”双轨并行,投资3.2亿元建成“宜机化+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1.8万亩,水稻、玉米全程机械化率达98.5%,较传统模式亩均增产5%。依托“1+4”“院士+博士”产业工作站,创新推广“岩石缝隙穴播+集雨滴灌”技术,集成应用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无人机变量施肥等12项核心技术,水稻最高亩产突破720公斤;玉米最高亩产达600公斤;多项指标刷新西南盆周山区高产纪录。
二是强化优种保质。坚持“种源自主可控”,依托福华高科育秧育苗中心,开展优质水稻秧苗培育,推广“宜香优2118”等优质杂交稻9个,玉米、油菜高产优质品种15个,全区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建设水稻、油菜高产示范片17个,种植的“得乐油1632”油菜品种平均亩产达到了258.96公斤,平均亩产提升107.15%。联合中科院建成全省首个“节水抗旱丰产粳稻种植”实验基地,成功试种“旱香1号、旱优73号”,亩均节水约700立方米,亩产达550公斤,有效破解季节性缺水难题,变“望天田”为“高产田”。
三是创新智慧赋能。大力开展数字农业建设,招引社会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农业智慧化粮蔬基地,拥有智能温室大棚6670㎡、普通大棚47000㎡、共享农业乐园800亩为一体的三大业务生态圈。温室智能大棚具有无土栽培、智能化环控、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等技术,这里种植的番茄每平方米产量在25公斤以上,产值能比普通菜番茄高出10倍,年产值超130万元。建成农业大数据中心1个,部署水肥一体化、智能温控、物联网等传感设施3800余套,覆盖农田1.8万亩,实时监控田间苗情、灾情,水肥利用率提升38%。
三、以“延链”破解“效从何升”的动能难题
跳出“就粮抓粮”思维定式,牢固树立“全产业链”发展理念,强力推动粮食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
一是贯通产加储销链。依托“城区近郊、园区环绕”区位优势,坚持项目引领建圈强链,积极包装争取粮蔬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沙湾区水肥一体化建设项目、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成粮油生产线5条,配备仓储设施10万吨、冷链中心2个,深开发米糠油、谷维素等快消品9类,加工转化率达65%。打造“铜河紫米”“沫欣黑米”等区域性品牌,相关产品入驻盒马、永辉等零售巨头,年产值突破5亿元。
二是构建生态循环链。全域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系统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坚持“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山区深耕林下经济,发展林药、林菌等种植3.1万亩,年出栏林下鸡40万羽,壮大“林药竹笋林禽”协同产业集群。丘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1.1万亩、发展“水稻+泽泻”轮作0.5万亩,“川佛手+大豆、玉米+柔毛淫羊藿”等粮药套种0.3万亩,绘就“坡上药材绿、坡下稻浪金”的现代生态农业图景。突出生态循环,依托“草禾山川”生态肉牛项目,年转化秸秆1300余吨,实现“秸秆变蛋白”。
三是筑牢联农带农链。坚持市场化运营,依托省级稻菜现代农业园区,配套建成田间种子超市、水稻物联网平台,培育本土专业化服务主体12家,园区产值突破6亿元。突出多元化增收,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有效链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直接带动3000余农户增收超1000万元,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