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福寿螺典型发生区域,部分稻区发生危害严重,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四川省福寿螺联防联控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要求加强福寿螺监测防控。为保障水稻生产安全、稻田生态安全,推进稻田福寿螺可持续治理,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防控目标
稻田福寿螺重发区处置率95%以上,福寿螺危害产量损失控制在较低水平。
二、防控策略
以减轻水稻苗期福寿螺危害为核心,实行“分段拦截防输入、联防联控阻扩散、化学防治降基数、绿色防控控危害、”的防控策略,持续控制稻田福寿螺危害,保障水稻生产安全和稻田生态安全。
三、防控技术
(一)稻田清理。对于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区域,在插秧前10-15d撒施氰氨化钙,保持水层2-3cm,保水5-7d后放干水,晾田5-7d后插秧。常规水稻种植区结合插秧泡田工作,使用杀螺胺、茶皂素等药剂灭杀福寿螺,保持水层3-5cm,施药后3天不进水,7天不放水。
(二)分段拦截。在灌溉沟渠入水口安装孔径5-7cm拦截网,拦截水中漂浮物;沟渠内每隔10-20米安装孔径5mm拦截网,每隔3-5米安装福寿螺诱捕装置1套,定期清理福寿螺;在稻田入水口安装孔径5mm拦截网,拦截处安装福寿螺诱捕装置,防止福寿螺翻爬入田。
(三)监测预警。在水稻生长期,通过人工调查、定点诱集等方式,全面掌握福寿螺发生情况,及时制定防控措施。
(四)理化诱捕。每亩放置福寿螺诱捕装置8-10套,诱捕点设置在有水低洼处(或人为挖掘3-5cm水坑),长期诱捕福寿螺。使用竹片、木片、油菜秸秆或诱集产卵杆集中诱集福寿螺产卵,必要时可添加引诱剂增加诱集效果,定期处理卵块。可使用高压水枪将附着在沟渠边的卵块冲入水中,破坏其孵化环境。
(五)生物防治。每亩稻田释放鸭子10-20只取食福寿螺;亦可采取稻-蟹/甲鱼等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压低螺口密度。
(六)化学防治。水稻插秧后持续监测福寿螺种群变化情况,当稻田福寿螺密度达到3头/m2时,施用杀螺胺、杀螺胺乙醇铵盐、四聚乙醛、茶皂素等药剂1-2次。
(七)联防联控。组织开展区域间联防联控,成片稻区实施统防统治,防止福寿螺在不同区域、不同田块间传播扩散。
四、注意事项
(一)杀螺胺、杀螺胺乙醇胺盐、四聚乙醛、茶皂素等药剂对鱼等水生生物高毒,不能在水产养殖区域使用。
(二)施用上述药剂的稻田,应在施药后7天内不灌不排,在保证防控效果的同时,防止药剂对稻田以外的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三)四聚乙醛在温度低于15℃时杀螺活性降低显著,低温时不选用四聚乙醛。
(四)在喷雾施用杀螺胺和杀螺胺乙醇胺盐时,注意皮肤防护,容易引起皮肤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