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众参与 > 在线访谈

2023年3月16日(星期四)10:00,省政府新闻办将在成都举行2023年省委一号文件新闻发布会,将邀请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情况,并答记者问。四川发布客户端将全程图文直播,敬请关注!

发布会由省委外宣办(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黄怡主持。

主持人 黄怡: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2023年省委一号文件——《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3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加快推进农业强省建设的意见》今天已经正式公布,为巴蜀大地再添“春意”。我们从中看到了特色产业、农民增收、和美乡村等绘制而成的美好图景。

今天,我们邀请到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徐芝文先生,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蒋刚先生,省委农办专职副主任、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毛业雄先生,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徐芝文先生介绍情况。

徐芝文:

记者朋友们,大家好!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做好2023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加快推进农业强省建设的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四川指导三农工作的第20个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坚定决心。

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疫情冲击、经济下行等多重压力,特别是遭受60年一遇罕见高温干旱,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三农工作决策部署,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战疫情、抗旱情、夺丰收,农业农村发展保持良好态势。

粮食再获丰收,产量达702.1亿斤、连续三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生猪实现稳产保供,全年出栏6548.4万头,继续保持全国第一,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乡村产业加快发展,新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新认定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92个;耕地保护建设力度加大,新建高标准农田487.16万亩;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不断完善,监测对象全部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工作扎实推进,农村基础条件加快改善,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5964.3亿元、增长4.3%,总量居全国第二位,高于全省增速1.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672元,增长6.2%,高于城镇居民增速1.9个百分点,为稳定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上,系统阐释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

在刚刚闭幕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2月14日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上,王晓晖书记对做好我省三农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

省委一号文件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就做好2023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推进农业强省建设作出了系统安排。文件共6个部分32条,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抓牢三件大事、做好五个方面重点工作、强化三项保障措施。

一、抓牢三件大事: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加强耕地保护

一是强调加快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前不久我们刚刚召开了“天府粮仓”建设新闻发布会,就相关情况进行了全面介绍。今年我省粮食生产的目标任务是播面稳定在9500万亩以上、产量达到715亿斤以上。

二是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加快发展。就防止规模性返贫、促进脱贫群众增收、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等作出安排。

三是强调健全耕地保护机制,守牢耕地保护红线。提出足额带位置下达耕地保护目标任务、全面推行田长制、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防止耕地撂荒长效机制等政策举措。

二、做好五个方面重点工作: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推进乡村建设、加强乡村治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强调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现代食品产业,积极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二是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从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方面,提出了工作举措。

三是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就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等方面作出安排、提出要求。

四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推进法治平安乡村建设。

五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明确提出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并就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改革任务作出安排。

三、强化三项保障措施:组织保障、投入保障、人才保障

一是组织保障。强调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抓紧抓好,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等作用,严格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统筹开展乡村振兴考核考评。

二是投入保障。要求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持续增加公共财政对乡村振兴的投入,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政策及省级统筹调剂机制,持续加大乡村振兴信贷投入。

三是人才保障。提出组建四川乡村振兴职业学院、引导城市专业技术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等工作举措。

谢谢。

主持人 黄怡:

谢谢徐芝文先生。下面进入提问时间,请提问前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名称。

​中新社四川分社记者:

我是中新社四川分社记者,我的问题是,农村改革是乡村振兴的法宝,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对于深化农村改革有哪些安排部署?谢谢。

毛业雄: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首先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在今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王晓晖书记指出,四川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但农村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仍然需要保持敢为人先的勇气,以改革增动力、添活力!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统筹推进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系统进行了安排部署,主要体现为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为主线,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是统筹开展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块地的改革,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承包地方面,在6个县深化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在10个县开展解决农村土地细碎化问题试点,健全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建立防止耕地撂荒长效机制,健全农民土地租金和分红收益增长机制,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进土地高效利用。

宅基地方面,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聚焦保障居住、管住乱建、盘活闲置,支持农户采取出租、入股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农房和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方面,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探索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改革,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机制。

二是坚持以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合理配置为导向,深化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主要是建立健全四个机制,深化一个试点。

四个机制分别是建立健全县乡村一体规划机制,完善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建立健全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管护,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供给机制,推进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同常住人口挂钩、由常住人口居住地保障供给机制,推进县域农民工市民化。

一个试点是选择20个县(市、区)深化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合理配置,赋予县级政府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利,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形成县乡村统筹发展、一体发展格局。

三是坚持以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为目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总要求是建立规范管理、赋能活权、合作共享的运行机制。

在规范管理上,按照“五个一”(一个标准名称并挂牌、一个组织章程、一套内部治理机构、一本成员名册、一套管理制度)标准,全面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管理,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在赋能活权上,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开展集体资产收益权抵押担保、有偿退出等权能拓展试点,拓展农民财产权益的完整性、覆盖性、可及性。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在合作共享上,探索新型集体经济多元发展路径,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抱团发展、与各类市场主体开展合作,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国有企业联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组建公司,整合集体资产资源和社会力量,做大做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改革红利。

四是坚持以推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为方向,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一是育主体。深化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试点,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今年要新增培育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00个、示范家庭农场300个。

二是抓示范。抓手是实施以村(组)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大托管”示范工程,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等各类主体,加快以农业生产托管为重点的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通过服务规模化实现农业经营的规模化。今年要在1000个村示范推广“大托管”模式,新增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000个以上。

三是完善机制。实施农民合作社联农带农能力提升工程,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建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今年要培育认定首批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50个。   

回答完毕,谢谢。

主持人 黄怡:

谢谢毛业雄先生,请继续提问。

​四川日报-川观新闻记者:

四川日报-川观新闻记者提问。我省易地扶贫搬迁的规模很大,我想请问现在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是怎样的?接下来我们有哪些措施让搬迁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谢谢。

蒋刚:

首先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易地搬迁群众是防止规模性返贫的重点群体,搬迁安置区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区域。一直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作为重大的民心工程常抓不懈。

2022年,全省上下一体推进集中安置区产业帮扶、就业促进、社区治理、社会融入等相关工作,全年投入资金11.9亿元,实施后续产业项目280个。特别是3000人以上大型安置区累计建成产业园区、帮扶车间22个;49.08万搬迁劳动力稳定就业,“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搬迁群众年人均纯收入实现了1.23万元,增速达到了14.2%,78个集中安置区规范性建设初见成效,“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综治保障+科技赋能”的社区治理新模式正在构建,搬迁群众已经有序融入了新环境,逐步适应新生活。

今年,我们将大力实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强基提质行动,推动大型易地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重点从三个方面来落实:

一是抓实就业产业,实现“稳得住”。首先,在800人以上安置区深入实施搬迁群众就业帮扶的专项行动,积极搭建就地创业平台,创新采取一些民俗商品制造、电商网点、家政服务等系列方式,实现搬迁群众居家灵活就业,确保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至少1人稳定就业。

其次,在800人以上安置区建立完善配套的产业发展链条体系,实现产业园区、帮扶车间或者是社区工厂支撑全覆盖;鼓励推动集中安置区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通过参股、联营、股份合作等方式,盘活闲置资产资源,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实现800人以上安置区全部有集体经济。

二是抓细社区治理,实现“融得进”。健全安置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新模式,加强后续扶持项目建设,支持完善集中安置区配套设施,完善民政、养老、托幼、就医、就学、助残等“一体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搬迁群众办事“有人办、快捷办、网上办”。优化安置区公共服务功能布局和配置,加强常态化公共设施管护。同时,支持大型安置区组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队,开展日常生产生活服务。深化安置区移风易俗,深入开展“牵手伴行”行动,推进共建共治共享。

三是抓好规范建设,实现“发展好”。扎实推进95个安置区规范化建设,积极探索数字社区建设。分类引导800人以上大型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推动安置区与所在城镇一体化建设,推进产业园区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提高搬迁群众融入城镇能力,加强搬迁群众合法性权益保障,加快实现搬迁群众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治理现代化。

回答完毕。

主持人 黄怡:

谢谢蒋刚先生。请继续提问。

新华社四川分社记者:

新华社四川分社记者提问。我们都知道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支撑。请问在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今年有哪些新任务新要求?谢谢。

徐芝文: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国省市县四级园区梯次创建、辐射带动面上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局面,第一产业增加值连续6年稳居全国前2位,川粮油、川菜、川果、川茶等“川字号”农产品的规模、效益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聚焦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树牢产业化思维,提升标准化生产、强化社会化服务、夯实科技化支撑,不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结合推动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发挥现代农业园区辐射带动作用,今年将新认定或晋级60个以上省星级园区、100个以上市级园区,争创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培育10个以上全产业链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60个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强镇,支持建设经济作物标准化示范基地100个、牛羊禽兔标准化养殖场40个、国家级水产健康生态养殖示范区4个,持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着力形成更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做大做强做优“川字号”特色产业。

二是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设备建设,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水平。抓好品牌建设质量管控和市场开拓,加快补齐保鲜存储、运输销售等短板,积极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集中打造“天府粮仓”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农业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今年,全省将选育50个“链主”龙头企业,引领50条产业链补短延链,培育100个“川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三是积极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掘乡村多元价值,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健康养老、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今年将继续打造一批国家和省级休闲农业重点县、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天府度假乡村”,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扩大农业开放合作,支持农业企业“走出去”,扩大农产品出口,提升“川字号”农产品国际影响力。

回答完毕,谢谢。

主持人 黄怡:

谢谢徐芝文先生。请继续提问。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提问。我省有600多万脱贫人口,数量很大,请问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展如何?下一步将采取哪些举措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蒋刚: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首先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大家知道,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极为不易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克服疫情、灾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一是监测帮扶创新优化。将防止返贫监测收入标准提高到6800元,将对象识别缩短到15天以内,将监测帮扶重心放到“盯村抓户”上。全省所有监测对象均落实了针对性帮扶措施,做到了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二是风险挑战有效应对。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实施应对疫情灾情影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27条措施,第一时间开通“先救助、后纳入”绿色通道;全面落实保障政策,138.2万脱贫人口纳入低保兜底,“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逐步提升。

三是脱贫户家庭收入增长较快。2022年,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务工就业规模达232.2万人,比2021年增加6.2万人;中央、省级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占比分别达到56.7%、50%以上,安排实施产业发展项目近9000个;全省脱贫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12631元、增速14.2%,高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着力构建“三大体系”,实施“五大行动”,用心用情用力,持续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住、拓展好,确保不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

一是筑牢监测帮扶“预警线”。我们将大力构建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重点瞄准“对象监测识别、分类精准帮扶、风险稳定消除”三大环节,完善机制、优化流程、畅通渠道,形成首尾衔接、环环相扣的“闭环”监测帮扶体系。

二是夯实群众创收“增长点”。我们将大力构建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体系,做好“土特产”文章,推进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进一步研究制定加强帮扶产业项目管理政策措施,完善产业项目联农带农机制,推动经营主体通过订单生产、托养托管、产品供销、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使脱贫群众持续分享更多收益;坚持转移就业和就近就业两手抓,加强脱贫地区区域性劳务品牌建设,培育提升就业帮扶车间,持续采取开发公益性岗位、以工代赈、“雨露计划+”就业促进等方式,吸纳更多脱贫劳动力就业。

三是激发区域发展“动力源”。我们将大力构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支持体系,指导各重点帮扶县用好用活政策“工具箱”,形成“落地清单”,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利长远的项目;促进脱贫地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培育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引导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等各方面力量开展协作式、开发式帮扶,助力脱贫地区不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回答完毕,谢谢大家。

主持人 黄怡:

谢谢蒋刚先生。请继续提问。

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

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党的二十大提出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请问四川在这方面潜力如何,具体的工作安排有哪些?谢谢。

毛业雄: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首先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大家知道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多次就树立大食物观作出深刻阐述,强调要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的有效供给,并提出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

记者问到四川有什么优势,大家知道四川的地形多样,有山区、平原、丘陵,而且耕地、林地、草地等资源都很丰富,气候具有多样性,雨量充沛,区域差异大,土壤类型多,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农产品种类众多,我们落实“大食物观”具有独特的优势。去年底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都就落实“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作出了部署安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发展设施农业。部署开展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实施果蔬生产设施提升工程,建设设施蔬菜基地和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改造提升蔬菜大棚设施设备。鼓励利用荒山荒坡发展设施无土栽培蔬菜,引导企业发展植物工厂,发展省力高效设施果园。

二是推进畜禽养殖场的新建改造。加快构建现代化养殖体系,支持新建高标准养殖场,实施中小养殖场户、老旧养殖场标准化改造,提升畜牧业设施装备水平,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建设一批“数字猪场”“智慧猪场”。

三是大力发展饲草(料)产业。推进饲草(料)专业化生产,加强饲草(料)标准化基地建设,增加优质饲草生产供应,避免与人争粮。要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充分挖掘替代资源,减少饲料粮的使用量。

四是开展“天府森林粮库”建设。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套种、间作、林下放养等多种方式,盘活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木本粮食、木本油料、森林蔬菜、森林药材和林粮复合经营等林下生态种养,提高森林食物供给能力。

五是稳步发展设施渔业。充分利用宜渔稻田,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稻渔种养循环,因地制宜发展“鱼稻共生”“鱼菜共生”“渔光一体”等养殖模式。积极发展流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落实,回答完毕,谢谢大家!

主持人 黄怡:

谢谢毛业雄先生。最后一个提问。

​成都电视台记者:

我是成都电视台记者。我想问徐厅长一个问题,推进农民的共同富裕关键是增加农民的收入,请问近年来农民的收入情况究竟怎样?下一步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咱们会有哪些有力的举措?谢谢。

徐芝文: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千方百计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农民收入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22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672元,比2012年增长151.2%,过去10年年均增长9.6%,增速高于同期全省城镇居民、也高于全国农民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比也从2012年的2.7下降到2022年的2.3。

近两年,由于经济下行、新冠疫情等影响,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增速有所放缓,增收动能有所减弱。今年省委一号文件专门用一个部分对促进农民增收作出部署安排,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举措。

一是促进农民工就业增收。我省是农民工大省,常年转移就业规模保持在2500万人左右,2022年劳务收入达6640亿元,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达到31.3%,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省委明确要求,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劳务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川字号”劳务品牌,加大农民工就业失业监测帮扶,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

二是促进农民经营增收。经营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37.7%,是农民收入的大头。发展乡村产业是增加农民经营收入的主要途径,刚才我介绍的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工作举措,也都是促进农民增加经营性收入的重要举措。同时,省委、省政府还明确提出,支持农民发展乡村作坊、家庭工场和乡村生产生活服务业,或者在县域内从事个体、工商经营,并要求县级政府为农民在县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政策支持。

三是促进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目前,我省农民财产性收入占比还很低,只有3.4%,这既是短板也是潜力。下一步,将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健全土地租金和分红收益增长机制,支持农民通过出租、入股等方式盘活闲置农房和宅基地,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机制,多渠道挖掘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潜力。

四是促进农民增加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27.6%,是农民特别是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深入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逐步提高农村养老、低保等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推动农村公共服务提质降费,让农民群众更有获得感。

回答完毕,谢谢。

主持人 黄怡:

谢谢徐芝文先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也谢谢今天的各位发布人。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如果记者朋友还有问题,可以联系采访有关职能部门,也可以和省政府新闻办联系,我们做好联络服务工作。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