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通报2024年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情况
【发布单位】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发布人】农业农村厅总畜牧师李春华,农业农村厅农产品质量监管与品牌培育处处长李幼平,农业农村厅综合执法监督局局长李铮,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闫志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主任林方龙,以及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管委办专职副主任吕志华
【主持人】省农业宣传中心主任戴杰帆
【时 间】2025年2月11日(星期二)10:00
【地 点】四川成都
[主持人 戴杰帆]: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农历新年后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的首场新闻发布会。
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向大家介绍2024年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农业农村厅总畜牧师李春华先生,农业农村厅农产品质量监管与品牌培育处处长李幼平先生,农业农村厅综合执法监督局局长李铮女士,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闫志农先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主任林方龙先生,以及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管委办专职副主任吕志华女士,他们将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李春华先生做介绍。
[李春华]:
各位媒体朋友,上午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
2024年,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严”“优”并重,以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省建设为统领,持续深化重点农产品药残攻坚治理,狠抓绿色优质农产品优产优销,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99.5%,延续总体平稳、趋势向好的态势。下面,我就2024年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情况做一简要通报。
一、坚持一个统领,实现农安省建设开门红
我们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启动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省建设行动,实施生产源头治理、全产业链标准化、精细化监管、质量监测升级和社会共治“五大工程”,落实任务清单制管理,建设全国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1508.14万亩,建成61个集成创新优标提标达标项目,培育农业精品品牌100个,部级例行监测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推动农安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二、实施两大行动,做响“天府粮仓”大品牌
我们统筹品质品牌一起抓,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一是实施“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新制定发布省级农业地方标准64项,现行有效标准595项,完成10个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认证登记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农产品2929个,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76个,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3个,面积902.76万亩;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4个,面积581.13万亩。数量居全国前列。二是实施“天府粮仓”精品品牌培育行动。新培育“天府粮仓”精品品牌100个,麦洼牦牛、汶川甜樱桃等4个品牌进入农业农村部农业精品品牌培育名单,利州红梨、西充黄心苕等22个品牌成功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举办“天府粮仓”精品全国推介走进上海、山东、重庆和香港活动,开设“三品一标”品牌农产品专卖店108个,实现推广营销双赢。
三、创新三大实践,打造高效监管新模式
我们坚持革新治理,推动农安制度机制模式创新实践。一是深化合格证制度。推动合格证制度与市场准入有效衔接,新建合格证查验标杆市场196个,指导遂宁等市探索农批市场收购主体“分散开具、集中存储、统一打印”再次开具合格新模式;新建合格证自助服务点905个,引导小农户规范开具合格证。二是推行全程信息化追溯。联合省市场监管局召开全省现场会,推行食用农产品全程信息化追溯,指导农业农村部门与市场监管部门溯源平台对接,通过“微信分享 扫码查验”方式,打通农产品全程信息化追溯链条。三是优化四川农安智慧监管平台。通过省级平台升级优化,建立全省风险识别预警和主体信用评级数据模型,精准筛选出高风险生产主体,采取“一企一策”,实施精准化精细化监管。全省新增注册备案主体5361家,归集监管、检测、追溯等数据信息85.8万条。
四、抓实四大整治,确保攻坚治理见成效
我们精准施策,全力推动农资打假、重点农产品药残治理见到实效。一是常抓农资打假。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重点开展“忽悠团”进村兜售、互联网越区违规售种专项整治,全省查办农资案件1145件。二是巩固豇豆治理成效。全省建档2867户面积4633亩,出动监管执法人员1.1万余人次,部级“豇豆月月抽”180批次,抽检合格率100%。三是启动芹菜农残治理。将芹菜治理纳入豇豆治理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落实建档立卡、绿色防控等8项措施,建立定期调度、包市包片等机制,开展专题培训,组织发放指导手册1.1万册。四是开展水产品药残攻坚。制定22项治理措施,安排财政资金1320万元支持28个主产县攻坚治理,网格化监管15650家主体,部级例行监测合格率100%。
五、布局五项监测,促进风险预警上台阶
我们落实全国监测“一盘棋”工作机制,根据国家风险监测计划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组织实施“五项监测”。2024年,全省农业农村部门定量监测农产品样品16.12万批次,达到1.92批次/千人。一是坚持四次例行监测。每季度开展一次,监测品种除大宗食用农产品及重点治理品种,也涵盖鱼腥草、羊肚菌、甜樱桃、藏茶、肉兔等特色小宗品种,蔬菜、水果、茶叶、畜禽蜂产品和水产品合格率分别为99.2%、99.5%、99.4%、99.9%、99.5%。二是分类开展专项监测。围绕我省“川字号”特色优质农产品,组织开展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园区、“天府粮仓”精品(培育)品牌农产品等专项监测;对柑橘、龙眼等水果植物调节剂、防腐、保鲜、添加剂进行风险评估;对豇豆、水产品等重点品种实行“月月抽”;推广胶体金速测技术,累计开展检测14.87万批次,同比增加110.9%。三是不断强化监督抽查。针对各地监测发现的突出问题强化监督抽查,2024年省级组织抽检9017批次,同比增加36%,问题发现率1.26%。四是广泛开展县域监测。组织通过“双认证”的141家县级农产品检测机构围绕当地主产和优势特色品种开展县域监测,查实查细当地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五是突击开展飞行检查。以芹菜、禽肉(蛋)、“六条鱼”为重点,采取“四不二直”方式集中开展飞行检查,确保问题治理实效。
各位媒体朋友,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责任如磐,使命在肩。2025年,我们将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论述和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严”“优”并重,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省建设,努力打造高水平监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推进乡村振兴、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和农业强省建设作出农安贡献。
[主持人 戴杰帆]:
谢谢李春华先生。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的名称。
[中国新闻社]:
中新社记者提问,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四川在推动绿色食品发展上有什么好的经验做法,取得了哪些成果?
[主持人 戴杰帆]:这个问题请闫志农先生回答。
[闫志农]:
近年来,我们依托良好的资源禀赋和优势特色产业基础,
以农产品“三品一标”四大行动和“天府粮仓”农产品品牌打造为抓手,推动绿色食品事业取得新突破。全省发展绿色食品2268个,产品种类包括米、面、油、肉、蛋、奶、蔬、果、调味品、饮料等,极大满足广大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建设粮油、蔬菜、水果、茶叶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76个,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3个,面积902.76万亩。在工作推进中,我们做到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标准化生产。我们扎实推进标准在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标签、贮藏运输全过程落地落实,编制发放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指导手册,将“进企入户”行动与标志许可审查、证后监管、基地建设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有效解决标准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极大提升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二是坚持发展监管两手抓。我们立足精品定位,坚持从严从紧,不降低质量标准,不降低准入门槛,加强审核和技术指导,严把准入关;全面落实企业年检、产品抽检、市场监察等一系列监管措施,强化淘汰退出机制,维护绿色食品品牌公信力,绿色食品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9%以上。
三是坚持市场化推广。我们通过农交会、绿博会、西博会、有机博览会等展示展销活动,促进产销对接;对接淘宝、天猫、京东等知名电商平台,开展网上宣传、推广和销售;持续开展“绿色食品宣传月”活动,通过展销、品鉴、知识问答、直播带货等形式,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宣传绿色食品产品标准、生产技术、管理制度等,推动绿色食品进学校、进社区、进市场,不断扩大绿色食品影响力。
[主持人 戴杰帆]:请继续提问。
[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记者提问,近年来,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能否介绍一下目前我省在推动“川字号”农产品优质化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主持人 戴杰帆]:这个问题请李幼平先生回答。
[李幼平]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既要守住质量安全底线,更要拉好优产优供高线,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对绿色优质农产品消费需求。近年来,我们着重从优化标准体系、推行全产业链标准化、强化技术服务能力和打造精品品牌四个方面发力,推进“川字号”农产品标准化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
一、以优化标准体系为着力点,引领优质化发展。一是健全农业地方标准体系。印发《四川省现代农业地方标准建设指南》,从严从紧推进省级农业地方标准制修订和复审工作,现行有效省级农业地方标准达595项,基本实现“有标可依、有标可用”。二是补齐急需标准制定。针对特色产业、农业新业态发展之需,支持制定发布《天府肉鹅》等13项国家、行业标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规范》等64项省级地方标准以及《鲟鱼子酱加工技术规范》等团体标准。
二、以延链推标试点为着力点,推动优质化发展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先后投入省级财政资金1200余万元,支持盐边芒果、仁寿生猪等10个特色优势农产品,开展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支持26个县建设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基地。二是固化推广成果。交流提炼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成果,固化推广柑橘、猕猴桃、芒果、茶叶、生猪、肉鸡、萝卜等10个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成功典型案例。三是促进提质增效。井研柑橘大力推行全产业链绿色化标准化生产,亩均农药施用频次同比减少20%,化肥使用量减少18.4%,节约成本173元,柑橘年综合总产值达30亿元。
三、以强化服务能力为着力点,支撑优质化发展
一是加快全程质量控制。支持荥经县整县制建成全国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试点县。全省已有全程质量控制试点企业100家。组织邛崃市、南充市高坪区等6县开展整县制推进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获证GAP认证企业149家。二是强化龙头引领带动。支持指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申报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农产品,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76个,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3个,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4个。三是推行“大托管”服务。鼓励支持农业企业、专合社、社会化服务组织采取“农资+服务”“科技+服务”“互联网+服务”等方式,开展农业标准推广社会化、托管式服务。四是用好标委会平台。成立四川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指导全省农业标准制修订、标准化推广实施等相关工作。新上线“四川省农业标准化”微信公众号,加强标准化知识宣传普及。
四、以打造精品品牌为着力点,促进优质化发展
一是做大精品基数。实施精品品牌培育计划,成功打造“天府粮仓”省级农业公用品牌,新培育“天府粮仓”精品品牌100个。二是强化精品宣传。投放“天府粮仓”精品品牌专题宣传片,持续举办“天府粮仓”精品全国推介和“一带一路”行活动,在四川农博会、香港食品展等专设“天府粮仓”精品展示展销馆。三是促进精品消费。在7个省(市、区)开展“天府粮仓”精品产销对接活动,累计签订采购合同109个、近25亿元;在省内引导开办绿色优质农产品超市、门店108个,持续推动品牌农产品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商超、进电商平台。
[新华网]
新华网记者提问,请问南充市是怎样推动农业品牌建设的,有没有什么好的做法和经验跟大家分享呢?
[主持人 戴杰帆]:这个问题请吕志华女士回答。
[吕志华]:
近年来,南充市坚持“保底线 拉高线”协同发力,“好充食”品牌影响力得到不断提升,为唱响“天府粮仓”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截止2024年底,我市“两品一标”总量已达478个,有机绿色农产品面积和个数均位居全省前列。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强保障。早在2013年,南充市委、市政府即出台了《有机农业强市建设规划》。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每年将农业品牌建设列入全市重点工作内容。本届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提出了“农业特色优质发展行动”和“一区、两地、三乡”的建设目标,从制度机制层面强化了对农业品牌发展的支持力度。市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财政支农资金,重点用于品牌申报、标准化生产、特色农产品加工营销等方面的奖补。为实施“好充食”走出去战略,近两年来,我市积极参与“天府粮仓”全国行活动,市政府分管领导6次带队到北京、广州、杭州等地开展品牌宣传推介,为我市品牌发展壮大注入强劲动能。
二是育特色。通过实施好充食“三个十”提升培育计划,精心打造一批地方名品和土特产。目前西充二荆条辣椒等7个产品入选中国首批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南部升钟有机鱼等17个产品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和特质农产品,张飞牛肉、尚好桑茶等14个被评为“天府粮仓”精品(培育)品牌。“好充食”成功入围2024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品牌。西充黄心苕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目录。在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方面,高坪雨润木泽已建成我市首个国家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嘉陵尚好桑茶产业基地被评定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基地。
三是促营销。按照“内延外展、线上线下”的思路,推动产销深度融合。大力开展“好充食”特色农产品进超市、进工会、进食堂、进学校、进社区“五进”活动,在南充市辖区建成有机绿色农产品门店专区17个。推动“好充食”与“遂宁鲜”等其他市级区域品牌开展交互式销售试点,在宜宾、达州等地建成故乡味“好充食专柜”23家。支持引导“好充食”农产品走向全国大型农批市场和集散中心,先后在北上广深、台州、嘉兴、合肥、西安等地建立“好充食”销售站网点8个,初步形成了横拓纵延的全国营销网络。促成“好充食”与抖音在南充建成西部首个农产品直播基地,目前已进入试运行阶段,签约企业(团队)达20个,将有力助推“好充食”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2024年,“好充食”特色农产品销售额突破120亿元,同比增长20%。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品牌培育建设工作,持续唱响南充“好充食”品牌,为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贡献南充力量。
[成都电视台]:
成都电视台记者提问,我省农业农村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过程中,如何做到用“最严厉的处罚”来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主持人 戴杰帆]:这个问题请李铮女士回答。
[李铮]:
我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坚持突出重点领域,聚焦重点问题品种,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强化行刑衔接,有效震慑违法犯罪行为。主要从以下几点体现“最严厉的处罚”。
一是严格执行法律法规。2023年1月1日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将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全部纳入法律调整范围,扩大了监管范围、加大了惩处力度,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成本大幅提高。我厅随后修订印发的《四川省农业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中,明确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12个违法行为的47种适用情形和处罚标准,提高行政执法的精准度和规范化水平,避免执法不严、处罚不公、过罚不当。
二是加大执法核查力度。2024年,我省组织开展“绿剑护粮安”执法行动,以监督抽检发现问题较多的农产品为重点对象,以农产品种养殖基地、生产企业为关键点位,强化重要节假日、重大活动等时间节点的检查,重点打击违法使用禁限用药物、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等违法行为。全年累计出动农业执法人员11.8万人次,开展执法活动1.2万余次,抽检农资及农产品共1.24万批(个)次。
三是严惩各类违法行为。我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绝不姑息,信访举报问题线索和监督检查不合格产品查处率达到100%,做到有案必查、违法必究。同时,加强同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会商研判,强化行刑衔接。2024年,全省共查办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551件,移送公安机关43件。
2025年,我厅将拓宽案件线索来源,持续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最严厉的处罚”得到有效落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主持人 戴杰帆]:请提最后一个问题。
[红星新闻]
红星新闻记者提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提出“提升食物质量安全水平,普及新型速测技术”,请问,我省农产品新型速测技术发展应用方面进展如何?
[主持人 戴杰帆]:这个问题请林方龙先生回答。
[林方龙]:
传统使用的农残快检方法多为酶抑制率法和纸片法,适用于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随着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率逐步降低,传统农残快检手段和技术难以发现风险问题,亟待提档升级。
胶体金法是目前比较成熟的快速检测方法,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食品安全等领域,比如大家熟悉的新冠病毒检测,近年,该方法被迅速推广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相对于传统快检手段,具有针对性强、灵敏度高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我厅积极探索,把速测技术升级作为提高基层监管能力,防范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重要举措,边试点边推广,加快普及应用,主要采取以下四项措施:
一是加强条件保障。从2022年启动农药残留胶体金免疫速测技术推广试点以来,我厅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500余万元,用于采购耗材和开展技术培训;每年组织胶体金免疫速测产品验证,为基层采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印发推广应用方案,指导各地结合生产和用药情况实施抽检,确保新型速测技术推广普及平稳有序。
二是加强技术指导。通过线上线下、现场指导、集中培训等形式广泛开展胶体金速测技术的培训指导,持续规范检测过程,提高检测结果准确率。2024年,全省农业农村部门累计组织胶体金速测技术培训348场次,覆盖2174个乡镇(街道)8369人次。
三是加强技术应用。将胶体金免疫速测与定量监测相结合,作为排查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的有力手段。通过开展上市前速测,把好上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关。2024年,在173个县(市、区)累计开展农产品胶体金速测14.87万批次,同比增加110.9%。
四是加强结果运用。对于上市前快检阳性的农产品,第一时间告知受检主体暂缓上市,并立即开展实验室确证;对确证为禁限用药物超标的,各地农业执法机构立即依法启动执法查处程序;对确证为常规药物超标的,督促生产主体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兽药休药期规定,检测达标后方可上市。
[主持人 戴杰帆]:
谢谢林方龙先生为我们回答了最后一个问题。谢谢李总和各位发布人,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大家如果还有问题,会后可以联系采访今天参与发布的单位,也可以和省农业宣传中心联系,我们做好联络服务工作。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