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山西南断,俯见千里豁。”唐代诗人杜甫途经鹿头山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千年之后,站在德阳市罗江区鹿头山上远眺,又是另一番景象:金灿灿的稻田连绵成片,四季果园里贵妃枣装箱发往全国,金山镇罗家湾一栋栋现代化新房整齐排列…… 浅丘地貌赋予罗江发展农业的坚实基础。近年来,罗江区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蹚出“山上挣票子,山下饱肚子”发展路子:平坝田地用于粮食生产,守牢粮食安全底线,丘陵山地发展经济作物,增加农民收入。
作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单位,罗江区以建设高质量的“中国幸福家园”为统揽,深入实施“工业强区、科教兴区、文旅活区、生态立区”四大战略,走出一条稳粮保供、种业引领、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承办庆丰收活动有底气
又到一年丰收时,秋日阳光洒满田野。承办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四川省庆丰收活动,罗江的底气从何而来?
“我们是全国首批推广‘水稻+油菜’双季制种的地区,现代农业基础扎实,美丽乡村遍地开花。”罗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语气中充满自信。
9月18日,略坪镇长玉村国家级制种基地里,农户们开沟排湿、整地备耕,为月底油菜移栽做最后准备。不久前,这片土地刚迎来水稻制种的丰收,眼下又将孕育新的希望。
作为全国首批双季制种推广区,罗江把种业振兴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打造国家级高标准双季制种样板基地,走出一条“夏收稻种、秋播油菜”的绿色循环之路,为粮油安全筑牢根基。
“油菜制种每亩纯收入1000多元,水稻制种每亩纯收入2000多元,我承包了200亩土地,一年算下来有60多万元的收入,比以前翻了两倍多!”略坪镇种植大户胡兴安高兴地说。在长玉村,像他这样的大户有90多名,共承包流转土地2000余亩。
目前,罗江区制种面积已达5.8万亩,年产优质种子970万公斤,种子供应全国23个省份。一粒粒“罗江产”种子,如“生命信使”跨越山河,在广袤国土上生根发芽。 藏粮于技,机械化耕种为双季制种提供有力支撑。罗江阡陌纵横、渠路相通,全区29.09万亩耕地中,高标准农田达20.03万亩,综合机械化率达83%。这里不仅年产粮近14万吨,更孕育出占全国20%的油菜种源。“贵妃枣”“罗江鳜鱼”“罗江花生”等地理标志产品,成为闪亮的农业“金名片”。
产业兴旺带动农民致富。土地流转,不仅让村民拿到租金,还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村里老年人多,以往很多土地闲置,现在流转出去就有收益,帮忙干点农活,又能增加收入。”长玉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丁洪生介绍。
“近年来,罗江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领跑全省,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40万元。”罗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二三产纵向融合 绘就全域共富图景
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农村垃圾分类示范县、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区……一项项荣誉,清晰标注出罗江从传统农业迈向乡村振兴的跃升轨迹。
这些荣誉如何得来?答案在“融”: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农文旅融合。
走进罗江经开区四川江茂食品有限公司的车间,FD冻干技术将鲜鸡汤变成冻干。细数车间里的产品,银耳汤里的贵妃枣、米粉中的青花椒,这些带着罗江印记的农产品,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实现价值倍增。
“地里种的一切,我们都努力将它变成产品。”罗江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罗江立足城乡发展实际,锚定“以产兴城、以城带乡”路径,积极将种植业、养殖业与工业融合,为乡村振兴搭建起产业平台。
“当我们的产品原材料链接到罗江的田间地头,不仅能提供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还能带动农民本地就业。”四川江茂食品有限公司的郭吾卿表示。
罗江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城与乡的边界正在打破。在金山镇罗家湾村,国家级全域土地整治试点项目让乡村焕新颜。作为成德绵轴线城镇,金山镇曾经面临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等问题,如今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新房集中连片,6米宽的公路通到家门口,地下管网同步升级。罗家湾村毗邻京昆高速、成万高速入口,G108贯穿全村,独特的交通优势让村民更便捷地享受城镇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同时,“保底+分红”模式稳定了村民收入。
“我们村老百姓对于全域土地整治的参与度超过90%,既有稳定收入,又有优良环境,交通也很便利,年底前我们将完成新房移交,很多在城里打工的年轻人将回来住。”罗家湾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操表示。
目光转到农文旅产业。每到节假日,罗江区白马关景区里满是撒欢的小朋友,滑草、烧烤、露营……非常热闹。“近年来,罗江区深挖资源禀赋,积极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未来,我们将通过开展文旅品牌引领行动、深耕文化铸魂行动等八大行动23项举措,构建‘1+4+N’品牌策略,打响文旅活区品牌攻坚战,精心打造‘蜀道文脉·寻味罗江’核心文旅品牌。”罗江区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蜀道、三国、调元、诗歌四大文化维度,深入挖掘罗江的文化底蕴、特色美食与自然人文景观,将罗江打造成集文化体验、城市休闲、乡村旅游为一体的成渝地区休闲旅游目的地。
据了解,依托三国文化、调元文化等资源,罗江区已打造白马关、调元文化产业园等文旅项目,建成国家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1个,年接待游客超47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8亿元。
从现代农业车间到和美乡村,再到发展农文旅产业……罗江全域共富的图景已然清晰,“一二三产纵向融合,农文旅横向打通”的精彩图画由谁来执笔描绘?关键靠人才!
在调元镇顺河村,返乡创业的“90后”大学生张恒创办的德阳市罗江区裕粮制种专业合作社这几天在开展田间排水,为下一季油菜、小麦播种做准备。“政府不光提供技术培训,还给予住房公积金补贴,让我们能安心留在家乡。”张恒说。凭借流转调元镇顺河村、团堆村、酒垭村共600余亩土地,如今他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新农人”。
罗江区创新推出“三联模式”推动人才引进: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12所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每年聘请20名以上专家深入一线指导;实施“特设岗位”制度,为紧缺专业人才预留专属岗位,已引进专业技术人才70余名;建立天府科技云“院落长”制度,实现高校技术资源与农民需求精准对接。
在人才培育方面,罗江创新实践“新三农模式”:开办小班式教学的“农民进课堂”,让技术能手带头授课;建立导师制的“农技进田间”,由高校专家一对一指导;推动“农业进园区”,建成12个现代农业园区,实现产业规模化。此外,罗江在全省率先构建集职业准入、保障、扶持、支撑于一体的农民职业化制度体系,创新推出“家庭农场信贷直通车”和“两险一金”政策(养老保险分级补助、医疗保险全额补贴、住房公积金试点补贴),成为全省率先对新型农民开展住房公积金建制试点的县区。
围绕创建目标 推动“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罗江是德阳农业全域高质量发展的缩影。2024年,德阳市农业增加值增长2.6%,粮食产量达到204万吨,主要农产品产量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智慧农业是一大亮点,德阳在全省率先推行耕地种植用途管控“一张图”,创新“六步工作法”,给169.9万亩耕地办好“数字身份证”。产业在聚链成群,形成一个千亿级畜牧产业链,粮油、蔬菜、特色作物、调味品四个百亿级产业链正在加速成形,目前已谋划储备项目102个,总投资超124亿元。
立足新起点,罗江区将紧紧围绕“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目标,以全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抓手,推动“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我们始终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罗江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全区重点打造4个省级千亩高产示范片,今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8.8万亩以上,总产量预计达13.95万吨以上。
产业振兴是关键支撑。按照“一园两团、多点连片”总体规划,罗江正推进50平方公里国家级制种基地建设,五大特色产业——晚熟柑橘、贵妃枣、青花椒、优质梨、生态蔬菜持续提质增效,总面积超过17万亩;生猪、水产、家禽三大养殖业同步发展,推动农业全链条升级。
美丽乡村建设在加速。罗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7+14”个样板村建设,优化村落布局和产业功能。“路网、供水、数字网络全面升级,教育、医疗、养老更多向农村倾斜,”罗江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我们要打造一条具有罗江特色的美丽乡村风貌带。”
治理有效才能根基稳固。罗江以党建引领构建“三治融合”新格局,全面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激发乡村治理新活力,健全区、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推动更多服务“网上办、就近办”。
发展的落脚点是共同富裕。通过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拓展就业渠道,罗江努力让农民腰包更鼓、日子更稳;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稳步发展,“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成为越来越多农民的心声。
稻浪千重,未来可期。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以种业振兴为笔、以生态绿色为底、以城乡融合为新篇,罗江奋力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