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在绵阳三台县永明镇万家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1800亩水稻田上空,两架植保无人机正灵活地沿着起伏的丘陵地形飞行作业,螺旋桨卷起的气流将药液均匀地喷洒在稻叶上,形成一层细密的“保护膜”。
“针对丘陵地区,我们采用的是目前最新的植保无人机,机身小巧灵便,便于避障。”植保无人机机手郭志坤介绍,作业过程中,利用高速飞行产生的下吸气流,实现药物高度雾化精准喷洒在作物上,打药效率是人工的30倍。2到3小时,两台机子一般作业300到500亩不是问题。
当前水稻进入孕穗期,是防治螟虫、稻飞虱、稻瘟病等病虫害的关键时期。相较于传统人工背负式喷雾器,无人机飞防不仅效率高,在节水节药方面也优势显著,为精准农业和绿色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
郭志坤说:“目前我们用的阿维菌素,三环锉等广谱药类进行病虫防害。植保机喷雾通过高压喷头,将雾滴细化至180微米左右,大幅度减少单位面积用水量,每亩仅需用水2.5升左右,配合低空低量高浓度施药模式,节省农药20%到50%。”
这种施药模式,不仅显著减少了农药使用总量,降低了环境污染风险,也使得药物能更均匀地附着在作物叶片上,提高了防治效果。科技的应用,直接转化为了看得见的经济效益。
“通过植保无人机防治,每亩节约人工费7元,节约农药15元。1800亩,可节约成本近4万元。”三台县永明镇万家旺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伟说。
今年,三台县水稻种植面积达39万亩。为推进秋粮病虫害防控,该县依托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自主作业,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专业组织统一“飞防”。目前,全县投入300余架植保无人机开展飞防作业,通过科技赋能实现降本增效与生态保护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