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中区作为都市核心区,在粮食安全方面肩负着保供、增收、融合三重特殊使命,用不到全市10%的耕地,保障主城百万市民的米袋子,让农田成为城市后花园,把种粮变成文旅新IP,今年以来吸引近郊游客540.7万人次,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28万元,同比增速达3.08%,鼓足农民的钱袋子。市中区以“三抓三增”为重点,扛牢粮食安全责任,以粮为媒,促进一二三产融合。
一、抓科技增产量
构建“种业创新+管理升级+服务集成”科技增粮体系,在不足全市10%的耕地上实现单产效益双提升,筑牢“天府粮仓”基石。近5年,全区粮食单产稳居全市前三。
一是打造种业创新核心引擎。建成全市唯一种业园区,集成“育繁推”一体化功能,参与市农科院攻关育成水稻、玉米等新品种8个,其中“禾玉8226”获市科技进步奖,“油菜新品种选育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强化优质品种推广应用,建成粮食高产示范片4万亩,在高产示范片实现良种覆盖率100%。
二是推广全程智能管理模式。推行“五统一”标准,应用精准条播技术,省种25%以上,亩产提高8%~15%,全市领先,实现药肥“双减”与技术到位率100%。建立AI病虫监测点5个,预测准确率90%以上;投资8000万元建设国有粮库,建成全市唯一引进氮气气调储粮技术的国家高标准粮仓,总仓容2.8万吨,有效保障市中区常住人口应急状态下的口粮供给。
三是建成农事服务标杆平台。与市农投合作建成乐山市农事综合服务中心,首创产权+服务+金融“三网融合”模式,覆盖县镇村三级服务站点406个,带动超30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驻。整合北斗+农机设备,构建“滴滴农机”一键下单30分钟响应网,降低农户亩均成本约400元、综合增收约500元。2025年底,平台将实现全市所有镇村全覆盖,建成后可实现服务全市耕地50万亩,服务小农户约11万户。
二、抓项目增动能
坚持项目为王、实干为先,构建“基建固本+保收示范+绿色循环”发展体系,为耕地充电,推动产粮效益跨越提升,全区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二级,居全市首位。
一是为耕地“充电”,筑牢基础设施硬支撑。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投入1.71亿元,在全区新建和提升高标准农田19万亩,其中在茅桥镇、青平镇连片打造的万亩高标准农田达到“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现代化良田标准,成为粮食生产高产高效核心区。建成“四情”监测站5座,对气候、病虫、水质、土壤墒情等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高标准农田风险预防效率提升至90%以上。
二是为灌溉“保水”,打造旱涝保收新示范。投入8.42亿元建设岷东水资源配置工程,打造岷东丘区万亩农田“旱涝保收”示范区。建成后覆盖灌区8.9万亩,每日可补水3万立方米抗旱保粮,补水量达到1184万m³,保障灌区近8万亩水稻抽穗扬花灌溉用水。今年6月旱情期间,通过调水100万立方米缓解4.5万亩粮田旱情。
三是为生产“护航”,推行绿色循环新模式。在规模化种植园区实施水肥一体化全覆盖项目,精准施肥率提升25%,有效防止种养殖业面源污染。推广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稻药轮作、麦姜轮作等5万亩,全区农田利用率达160%,另有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约0.7万亩。其中稻鱼种养面积约6500亩,品种以鲫鱼、鲤鱼为主;稻虾种养面积约500亩,品种以小龙虾、罗氏沼虾为主;鱼虾平均亩产约100公斤,水稻平均亩产约500公斤;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创新采取企业出技术+城投公司建网络+秸秆专业合作社搞运行的模式,建成镇级秸秆收储中心+村级收运点69个,推动提高秸秆“五化”综合利用率。
三、抓融合增效益
坚持以“粮”为媒、以“粮”促融,推动粮食生产加工、冷链物流与文旅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三链同构增效益。
一是粮油+食品饮料园区。投入资金109亿元,建成“乐山味道”食品饮料产业园,实施“链主企业+”招商计划,引进16家以粮油、肉猪、肉鸭、蔬菜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粮油加工链条4个(程锦、沃东来、阿里乐米、阙记),培育金松米业、念香米业、阙记食品等本土龙头企业,预计年产值13亿元。目前,园区企业肉联邦、纪六孃等加工企业已和市中区周边粮油、蔬菜、肉鸭等农产品生产基地签订原料供应协议,预计年消耗粮油0.1万吨、蔬菜10万吨。
二是粮油+冷链物流园区。规划占地850亩,投资40亿元,打造集冷链仓储、农产品交易、地标农产品展示、中央厨房、物流分拨配送、冷链仓储、电商中心、供应链金融等一体的西部冷链物流园区,建成后可容纳近5000户商家,年交易额超200亿元,年创造税收近3亿元,新增就业岗位近1.5万个,打通农产品“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快速通道,有力促进乐山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助推乐山区域经济发展。目前,入驻商户337户,年交易额约8亿-10亿,带动就业岗位1000余个。
三是粮油+农旅研学基地。创新“研学体验+景点引流+节庆IP”三驱融合模式,以“寓教于游”为核心,开发涵盖农事劳作、非遗手作、自然科普等主题课程,在茅桥粮油现代农业园区、青平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剑峰生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等园区建成各类研学点14个,以“生态田园”为基底,在水口镇、茅桥镇、青平镇等地打造“共享田园”“百里稻香带”“我在青平有块田”等主题景点15处;以“节庆活动”为纽带,连续9届举办丰收节、稻香文化季等特色活动,持续吸引周边城市游客、亲子家庭等慕名而来,实现近郊旅游收入5.7亿元,带动农民农旅收入增长30%。
市中区将坚守粮食安全底线不动摇,奋力推进都市农业建设,以练促改,以点带面,为全市提供可复制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经验,走出专属于“新市中区”特色的“科技强农、加工富农、文旅兴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