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宜宾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结合实际提出收入好、环境好、生活方便“两好一方便”目标,并着眼“环境好”,市级财政从2024年起每年预算和美乡村建设专项资金8000万元,扎实开展清洁村庄美丽庭院行动。通过示范引领、建管并重等措施,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观。
(一)制订规范,科学布局明任务。一是规划布局,把准“方向盘”。将全市1791个村按未来发展方向科学划分为产业提升型、城乡融合型等“五型”村庄,推动清洁村庄、美丽庭院分类建设,规划先期建设交通沿线村、城郊村、中心村和特色产业村,重点向产业集聚、人口集中、文化集成村示范推进。二是明确规范,把牢“标准关”。遵照执行《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乡村美丽庭院建设指南》,学习借鉴浙江“三美融合”、成都“五美乡村”经验,出台《清洁村庄行动工作导则》《散居农房美丽庭院建设工作指引》等工作规范,明确保护乡村肌理、发动群众参与等基本原则。三是明确目标,把好“进度尺”。明确2024—2028年循序渐进工作任务,每年市级财政预算8000万元,支持30—50个村建设清洁村庄、1500户农户建设美丽庭院,县区根据财力增加建设任务,至2035年80%村庄和80%散居农房通过项目覆盖达到清洁美丽目标。
(二)探索路径,抓好结合建示范。一是细化标准,画好“施工图”。印发《清洁村庄美丽庭院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清洁村庄以“三清四化”(清沟渠、清线网、清杂物;净化、亮化、绿化、美化)为核心、美丽庭院围绕“五美庭院”(美化、绿化、净化、文明、参与)为内容,细化标准要求。通过系统化推进清洁村庄与美丽庭院建设,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基本解决污水横流、杂物乱堆等现象。二是建设示范,树好“风向标”。2024年投入各类资金2.1亿元,24个村实施清洁村庄和30个村建设美丽庭院示范户,先后清理沟渠52.3公里、线网103公里、杂物22吨,安装太阳能路灯3556盏、植绿6200余平方米,建设美丽庭院2427户。如,兴文县四龙村以毛石、石磨等本地材料装饰庭院,以苗族文化、地方民谣点缀村庄,自然人文浑然一体。三是统筹结合,打好“组合拳”。会同住建、文旅等部门,把和美乡村聚居点、美丽家园、城乡融合试验区、农文旅融合新空间以及“厕所革命”、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工作结合起来,统筹规划、方案、资金、项目和工作推进。如,南溪区大观片城乡融合试验区投入7727万元,落实人居环境改善提升项目27个。
(三)创新方法,共建共治齐发力。一是用好“指挥棒”,强化“引”。将清洁村庄美丽庭院行动纳入市委一号文件、年度“三农”工作重点任务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内容,纳入督查督办重要事项,美丽庭院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市委市政府听取专题报告、“四不两直”随机抽查、召开现场推进会督促落实。2024年,“最美庭院”首次列入全市和美乡村“三好三优四美”评选活动,从8300户美丽庭院中评选“十户最佳”。二是提升“参与度”,注重“建”。将清洁村庄项目、环境整治工作细化形成清单,通过公开认领、发放积分、纳入评选等方式,宣传发动群众共建共享。依托“川善治”平台,将庭院建设、环境卫生、垃圾分类等18项指标纳入积分管理,通过群众干、干部评等方式获取积分、兑换物资。如,叙州区喜龙村探索以户为单位设立“幸福积分存折”,2024年发放积分1.87万分、群众参与度90%以上。三是织密“体系网”,创新“管”。落实乡村干部专职管护责任,健全网格员网格化管护体系,将人居环境融入到网格管理中。创新设置村容维护、环境监督等公益岗位2049个,落实分线分区管护“责任田”。用好“随手拍”,形成“智能监测—自动派单—协同处置—群众评价”全链条闭环管理。探索“村集体+专业公司+群众自治”模式,组建专业管护队伍或以委托代管方式落实管护责任。如,翠屏区秀才村创新“专人管护+村民自主监督”模式,带动村民参与环境卫生抽查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