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虾不用药,一水双收钱袋鼓!”稻浪翻涌间,小龙虾养殖塘泛着粼粼波光。今年以来,在回龙镇党委政府统筹指导、区农业农村局精准帮扶下,这个曾因土地纠纷和集体经济薄弱“双困”的村子,以党建为笔、以科技为墨,在方寸水田间绘就“稻虾轮作”生态画卷,走出一条“一田双收、一水两用、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破局攻坚:党建聚势盘活“沉睡资源”
土地是乡村振兴的“命根子”,却一度成为古井村的“老大难”——历史遗留的土地合同纠纷、零散地块闲置、集体经济薄弱,让发展步履维艰。
“支部动起来,资源活起来!”古井村党支部主动扛起破题责任,支委班子逐户走访、公平调解,仅用半个月就化解全部土地纠纷,整合零散荒地50亩;同步推进标准化改造,配套建设灌溉沟渠、防逃网等基础设施,为“稻虾轮作”产业筑牢“硬底盘”。区农业农村局作为定点帮扶单位,不仅安排专项资金15万元用于支持产业项目建设,更派出工作组全程参与土地整合,从产业规划层面指导制定“党支部+联合社+新农人+农户”发展模式,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联合社的组织优势、新农人的技术优势与农户的资源优势深度融合,构建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农机制,让沉睡的“荒土地”变身“黄金田”。
科技赋能:绿色循环激活“产业引擎”
“稻在虾田长,虾在稻下肥”——走进古井村稻虾基地,农业技术专家正手把手教农户调水质、防病害。作为帮扶单位,区农业农村局不仅精准提供优质水稻种质资源60公斤,更牵头组建由市农科院、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专家等组成的“科技特派团”,全程驻点指导“早稻+小龙虾”轮作技术:从稻种选育到虾苗投放,从水质调控到疫病防治,形成标准化种养流程。
科技注入让效益倍增:如今基地亩产稻谷550公斤、小龙虾200公斤,综合收益较传统种植翻3番,预计2025年稻虾综合产值达30万元;更实现生态双赢——小龙虾排泄物转化为天然有机肥,稻田生态为虾苗提供天然饵料,农药化肥“零投入”,走出“稻护虾、虾肥稻”的绿色循环之路。“以前种水稻靠天吃饭,现在跟着专家学技术,收入翻了好几倍!”村民王大爷算起账来喜笑颜开。
联农带农:链条延伸绘就“共富图景”
产业兴则百姓富。在区农业农村局“联农带农”帮扶理念指导下,古井村把“稻虾轮作”做成了群众的“增收链”:土地流转户每年稳收500元/亩租金,基地年吸纳本村劳动力600人次,参与农户户均增收近1000元;更延伸产业链,开发“稻虾垂钓”“稻田研学”等农旅项目——在区农业农村局新媒体团队指导下,首届“和美回龙·虾趣古井”亲子垂钓活动通过抖音、微信等平台精准引流,3天吸引游客超1000人次,带动集体经济增收1.6万元,让“稻田”变“景区”、“农产品”变“旅游品”。
“从土地纠纷村到产业示范村,这背后是党建引领的硬担当,更是区农业农村局帮扶的真功夫。”古井村第一书记邹双艳介绍,下一步将在区农业农村局支持下,探索“一季稻三季虾”高效模式,打造“古井稻虾”品牌,推动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升级,让“产业兴、生态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图景在古井村越绘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