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染稻浪,穗满田畴。8月13日,内江市在东兴区田家镇召开“中稻+再生稻”生产现场观摩暨技术培训会,市农技中心、农科院专家,各县(市、区)农技骨干、种粮合作社负责人及种植大户近百人齐聚高产示范田,共研再生稻增产增效关键技术,为全域推进粮食产能提升注入新动能。
一、田间科技课堂赋能稳产增收。在川种优3607千亩示范片现场,金黄稻穗连绵如毯。参会人员深入田间观摩头季稻机收实操与再生稻蓄留管理。“留桩高度须保持在40厘米左右!”市农科院专家俯身拨开稻茬强调,针对今年收获偏迟的实际,高留稻桩是保障再生芽成活和安全抽穗扬花的核心。针对机收碾压难点提出收割机严格沿田块长边行进,在预留农机作业道上精准调头,将稻桩碾压率降至最低。“今年试点插秧预留机收行,大大降低了压桩损失。”东兴区农技人员介绍。
二、技术攻坚单产提升全链发力。培训会上,市农技中心强调三项硬核举措。一是要精准减损,将“适期早收+高留稻桩+水肥协同”技术体系应用到位,头季收割后3日内亩施尿素5公斤作“发苗肥”,及时清除稻草出田,高温天早晚泼水护芽,再生稻始穗期亩喷施“920”1-2克促早抽穗早开花,加强再生季肥水和病虫管理;二是抓实抓细全域示范,对建设的千亩高产展示片11个、百亩攻关片21个,带动的913户规模主体标准化生产,各级农技人员要做到了然于胸;三是开展好订单托底,联合飞龙米业推行好“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实行3.6-4.0元/公斤保底价的4.9万亩订单做好服务对接,确保种植户和加工企业双赢长效。
三、融合创新模式引领粮食安全。面对种植户关切的倒伏收割、老农机改造等难题,会议开设“专家-机手-农户”三方对话。宏丰农机合作社胡洪兵感慨:“学了机收减损技巧,中稻少浪费,再生季还能多收一茬!”目前,内江在建覆盖81个示范点的产业带,逐步形成“良种推广—轻简栽培—订单收购”闭环。与会者一致认为,以科技强链助推“天府粮仓”内江发展区建设,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坚实力量。
再生稻是内江‘藏粮于技’的关键抓手。今年全市蓄留面积45万亩以上、有收面积40万亩以上、亩产130公斤以上、总产5.2万吨以上。市农技中心公开发布了再生稻关键技术指引,印发了2万余份技术资料,组织各级农技人员934人开展好蹲点技术服务,为再生稻产业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