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出栏肉鸡2800万羽,鸡粪年产生量超10万吨——在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这样一组看似矛盾的数字,却因一套“变废为宝”的生态循环模式,谱写出农业绿色发展的生动篇章。
近年来,大安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立足肉鸡产业优势,构建“养殖-处理-利用”全链条循环体系,不仅破解了畜禽粪污治理难题,更蹚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农业生产与资源循环互促的绿色发展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全链崛起:肉鸡产业集群催生“变废”需求
2015年,大安区以“链主”企业招引为突破口,成功引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江苏立华牧业,次年自贡立华牧业正式投产。通过构建“八统一(统一品种、饲料、防疫、技术等)、一代养(农户代养)、一处理(粪污集中处理)”发展模式,大安区打造出“育种-孵化-饲料-养殖-加工-物流-销售”的肉鸡全产业链闭环。
如今,这条“黄金产业链”已在大安区落地生根:现代化饲料厂年产能18万吨,种鸡场存栏26万套,孵化中心年育鸡苗3500万羽,冷鲜禽肉加工厂年产量3万吨,标准化鸡棚952条(总面积88.46万平方米),550余户代养户年出栏肉鸡稳定在2800万羽以上……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出栏肉鸡1.24亿羽,实现销售收入37.2亿元。
产业的蓬勃发展,既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也带来新的课题——如何让每年超10万吨的鸡粪从“养殖废弃物”变身“农业资源”?大安区将其视为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的“必答题”,一场“变废为宝”的变革就此展开。
双轨破局:技术创新激活“变废”动能
针对鸡粪处理的技术难点,大安区创新构建“市场化运营+资源化利用”双轨模式,探索出可复制推广的粪污治理“大安方案”。
第一步,从“源头”筑牢基础。在养殖环节,大安区将鸡粪处理关口前移,通过标准化垫料管理提升原料品质。养殖户选用透气性、吸水性俱佳的稻壳作垫料,进苗前用石灰水消毒,再根据季节与鸡群生长阶段动态调整厚度:夏季3-5厘米利散热,冬季6-10厘米保温暖,雏鸡阶段适当加厚控温。日常管理中,定期翻松垫料防止板结,既减少霉菌滋生、保障肉鸡健康,又让出栏后收集的“稻壳+鸡粪”混合原料更优质。
第二步,用“双轨”畅通路径。一是“规模养殖-集中收集-跨区流转”市场化模式。养殖户与专业粪肥经纪人签订协议,每批肉鸡出栏后,清粪团队现场将鸡粪装入25-30公斤标准袋(人工费1.5-2元/袋),暂存避雨;随后统一运输至云南交易市场,由当地收购商按质回收,用于水果、蔬菜种植。针对云南红壤偏酸、透气性差的特点,含稻壳的鸡粪成为“天然改良剂”——稻壳有机质提升土壤肥力,石灰成分中和酸性,配合翻耕工艺让养分均匀分布,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品质。二是“养殖-制肥-种植”资源化模式。自贡立华牧业与力荣农牧深度协同,构建“收集-发酵-制肥-还田”全链条:力荣农牧集中收集鸡粪转运至有机肥基地,通过生物发酵技术制成商品有机肥,定向供应本地种植大户。这一模式不仅解决了鸡粪处理难题,更形成“养殖供肥、制肥还田、种植增产”的生态闭环,推动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
三效共赢:循环经济释放绿色发展红利
双轨模式的系统推进,让大安区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多重跃升。
算经济账:降本增收双向提升。以1000平方米鸡舍、90天饲养周期测算,养殖户冬夏平均垫料成本约4875元(夏季2.5吨稻壳3250元,冬季5吨6500元),而鸡粪收益冬夏平均达3200元(夏季12吨×160元/吨=1920元,冬季15吨×320元/吨=4800元),可抵扣65%的垫料成本,显著降低养殖成本。
看生态账:绿色转型持续深化。稻壳垫料技术减少了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排放;鸡粪发酵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透气性、保水性增强,化肥使用量下降,农业面源污染有效控制,为“双碳”目标落地提供了基层实践。
量社会账:就业增收助力振兴。市场化运营模式催生了粪肥经纪人、清粪工、运输员、有机肥厂工人等就业岗位,既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又培育了绿色循环经济新业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模式升级:双线循环打造粪污治理“大安范式”
从“环境负担”到“经济增量”,大安区构建起“本地循环+异地增值”的多元利用体系:本地通过粪肥还田技术,6万余亩农田直接消纳养殖废弃物;异地培育7支粪肥经纪人队伍,年外调鸡粪10万吨,破解区域消纳能力瓶颈。
“畜禽粪污治理不是负担,而是资源。”大安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套双线循环的鸡粪资源化模式,不仅根治了养殖污染,更培育了绿色循环经济新业态,实现“三效统一”,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循环经济样本”。
从“鸡粪难题”到“生态红利”,大安区用一场“变废为宝”的实践,为畜禽粪污治理写下生动注脚。这条绿色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越走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