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蓥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通过组织赋能、产业增效、人才助力等举措,持续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一、组织赋能,建强乡村振兴“桥头堡”
(一)健全组织体系。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优化组织设置,创新活动方式,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构建市乡村“三位一体”领导体系,实行清单+责任+时限“三维融合”高效机制,高效推进乡村振兴。设立南中北“三片联动”综合党委,推行村村合作、村村帮带抱团发展模式,组建片区集体经济联合社,创办“花海凉水井”水厂,集中运营“甘溪农家”“梨香花海”等村级品牌,实现固定资产增值约1500万元,带动弱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长10%以上。
(二)完善运行机制。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推动基层党组织活动正常化、规范化。推行民主协商制度、“四议两公开”制度,以网络电视为载体,全覆盖推广使用清风华蓥“阳光三务”平台,构筑“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乡村治理新局面。创建“蓥火虫”纠纷调解品牌,推行“枫桥式人民法庭”工作模式,组织法官到村(社区)宣法普法80余次,答复咨询1700余人(次),发放宣传册6000余份,前置化解矛盾纠纷40余起。
(三)强化队伍建设。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持续向24个脱贫村、3个乡村振兴重点村全覆盖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分层分类施训,组织乡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参加专题培训10余次,通过实地教学、现场观摩等实战课程培训300余人次,有效提升服务乡村振兴能力。派出77名农技员到一线指导农业生产,联合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攻克集体经济发展等问题20余个。
二、产业增效,激活乡村振兴“强引擎”
(一)促进产业发展。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推动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围绕“2+4”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聚力发展粮油、蜜梨2个品牌产业和木本油料、生态畜禽、山地果蔬、花卉苗木4个优势产业,采取“线下实体店展销+线上直播销售”模式,综合产值达5亿元。依托“百名红色主播”乡村振兴公益行活动,培育“书记主播”3名,打造“老兵园林”等乡村直播基地12个,开展乡村直播2000余场,销售额达711万元。
(二)壮大集体经济。盘活各村现有资产,结合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依据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产业优势,编制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健全村集体经济扶持发展5项机制,细化资金扶持、人才供给、部门结对帮扶等36条措施。申报确立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2个、2024年度中省财政集体经济扶持村6个,争取资金1500余万元,实现凉水井村、大佛山村等3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百万元”大关。
(三)推动产业融合。以“农”为根基,以“工”为支撑,以“旅”为引领,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省级示范合作社、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累计建成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22间,循环冷藏能力达6400吨,有效延长农产品保鲜期,降低损耗风险;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梦幻花海·红色之旅”年吸引游客140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增收4500元,实现“一片梨园带火一方经济”。
三、人才助力,注入乡村振兴“新活力”
(一)人才引进强队伍。通过人才引进、举办“华蓥行”推介活动等形式,引进选调生、农业经理人560余名,回引退伍军人、返乡大学生220余名,招引补充乡村规划、经营管理等急需紧缺人才。着眼乡村振兴需求,调整优化村“两委”班子6个,整顿提升软弱涣散村党组织1个,成功回引3名优秀农民工、本土大学毕业生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储备培育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134人,乡村振兴生力军进一步壮大。
(二)人才培育提素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订单培养+车间实训”“平台搭建+项目合作”等方式,大力实施优秀企业家培育计划、“华蓥工匠”培树工程、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工程,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1500余名。建立乡村能工巧匠、乡村经果产业能手、乡村粮油产业工人三张名录库,收录“田秀才”“土专家”1624名,参与重点项目建设324项。
(三)人才服务促发展。下派11名选调生到村任职、蹲苗成长,选派“产业村长”“科技助理”各6人,对接帮扶6个乡村振兴重点村,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组建“党员助农先锋队”,吸纳整合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小组长、党员致富能手等力量,下沉一线“联合作战”,协调解决产业发展谋划、实施、管理等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推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