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江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废旧农膜回收处置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强化政策引领、体系建设、标准实施、宣传引导和执法监管,构建起"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户参与"的全链条回收处置体系,为丘陵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一、强化政策引领,健全工作机制
坚持高位推动,出台《内江市废旧农膜和肥料、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部门职责,建立调度考核工作机制,将废旧农膜回收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指标,确保工作落地见效。制定《内江市废旧农膜加工处理财政资金补贴办法》,设立专项补贴资金,对回收加工企业建厂设备、产品实行差异化补贴。内江市级财政累计落实补贴资金330万元,有效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
二、强化体系建设,夯实回收基础
构建"市-县-镇-村-组"五级回收网络,引进1家专业处理企业,建成73个镇级回收点、1020个村级回收点,实现涉农村组全覆盖。投资建设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农膜处置项目,形成年回收加工农膜8000吨、生产再生颗粒5000吨的产能,项目投产至今共回收废旧农膜近2000吨,加工成可再生利用塑料颗粒1100多吨,实现销售收入近500万元,解决了当地10人以上的就业。
三、强化标准实施,创新回收模式
针对丘陵地区特点,分类施策推进地膜回收。按照不低于1.3元/斤的标准,制定分类适合本地的差异化回收标准。资中县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13万亩,按2公斤/亩标准发放优质农膜260吨,从源头减少地膜残留;市中区实行"收储补贴+转运处理补贴"模式,按2600元/吨和1000元/吨标准给予企业补贴;威远县创新"以旧换新"机制,推行5:1兑换比例,各镇可根据实际灵活调整,极大提高农户参与度。
四、强化宣传引导,营造共治氛围
开展全方位宣传行动,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宣传手册等载体,广泛宣传废旧农膜污染危害及回收处置政策。累计印发宣传资料7.27万份,设置宣传标牌5054块,悬挂横幅531幅,实现农户宣传覆盖率100%。通过典型案例示范和正向激励,引导农户自觉捡拾废旧农膜,形成"人人参与、户户行动"的良好局面。
五、强化执法监管,规范市场秩序
开展打击非标地膜"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对农膜销售、使用、回收环节开展全链条监管。方案出台以来,累计开展执法检查290次,检查农资经营主体453家次、种植业主458家次,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份,责令整改不合格农资门店2家。通过严格执法,推动农膜使用标准化、回收规范化,从源头上减少白色污染。
通过"五强化"工作举措,内江市废旧农膜回收处置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不仅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还探索出丘陵地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新路径。下一步,我市将持续完善回收体系,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