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重大决策部署,大安区创新构建“智慧+网格+协同”立体化禁渔体系,通过科技赋能、网格巡查、协同治理等多项举措,织密织牢禁渔防护网,为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维护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禁渔新格局。大安区抢抓全省渔政执法能力提升项目机遇,投资建设“1个指挥中心+26处智能监控点”的智慧渔政天网系统。该系统融合预警监测报警、AI智能识别等先进技术,构建起覆盖沱江、釜溪河等5大水域的立体化数字监管矩阵。自今年3月投入试运行使用以来,借助该系统精准锁定并处置违法违规捕钓行为10余起,违法线索识别效率提升约60%,显著增强了禁渔执法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网格巡查,构建全天候监管网络。该区创新推行“网格化巡查+精准化执法”模式,建立“白+黑”错时巡查、“水陆空”立体布防机制,紧盯重要时段、重点区域,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执法巡查30余次,出动执法人员100余人次、执法船9艘次,收缴非法网具、钓具40余副,有效震慑了违法违规捕钓行为。
协同治理,开创全链条执法新范式。大安区创新构建“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联动机制,与毗邻区县建立边界水域共管机制,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中国渔政亮剑”等专项行动,形成从捕捞到运输、销售的全链条生态执法新范式。今年以来,已开展联合执法行动2次,检查水产品交易门店12家、涉渔餐馆8家、渔具销售店10家,有力维护了禁渔秩序。
“我们将继续完善智慧禁渔系统,优化网格巡查机制,深化部门协同配合,持续巩固禁渔成果。”大安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禁渔工作,共同守护水域生态环境。
据悉,大安区禁渔工作成效显著,水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鱼类资源明显恢复,为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大安力量。该区将继续以最严措施、最大力度推进禁渔工作,为保护长江母亲河、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