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市县联播
五维聚力 五链贯通 奋力建设地上美丽遂宁
——遂宁市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典型材料
发布时间: 2025-04-27 11:03 信息来源:遂宁市农业农村局 点击数:1

遂宁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探索创新“五维聚力、五链贯通”经验(聚力锚定方向、贯通规划链;聚力夯实根基、贯通建设链;聚力长效赋能、贯通运维链;聚力凝聚合力、贯通参与链;聚力提质增效、贯通保障链)优化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打造地上美丽遂宁,加快绘就“百村引领、千村共富、城乡融合、全域和美”新画卷。全市累计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59个,“一长五联+”乡村治理模式等经验全省推广,射洪市、蓬溪县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锚定方向、高起点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纳入全市农业农村“十五五”、美丽遂宁建设等重大规划,按照“产业园覆盖、中心镇辐射、精品村扩面、共富路串链”思路,结合资源禀赋、文化底蕴、发展规划、产业基础、群众意愿等,以系统集成思维开展“成渝之星·和美乡村”建设,优先建设产业园区覆盖村,串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景。到2029年,建设“成渝之星·和美乡村”600个以上,建设“涪江流域和美乡村先行片区”5个以上,培育一批样板村,逐步构建“一带一环N片”的和美乡村建设新格局(渝遂绵优质蔬菜产业带、173公里共富农环线、N个先行片区),引领带动全市和美乡村建设再上台阶。

夯实根基、高标准建设,一把标尺干到底。强化建设标准,注重“五美”要求(村容村貌美、服务设施美、生态环境美、富民产业美、社会和谐美),对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规范》和评估细则,逐村逐项摸底、扬长补短,采取“微改造、精提升”方式,实施产业提升、基础改善、便民服务、有效治理和环境整治等项目。强化评估标准,注重建设过程监管和建设成效评估,按月调度工作进展,常态监测项目质效,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问题,确保建设高质高效。2025年已入库乡村建设项目684个、计划投资3.6亿元,高质量建设和美乡村113个。

长效赋能、高质量运维,一套制度管到底。坚持建管并重、运维同步,以改革的思路建立健全和美乡村建设运营长效机制。健全设施管护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后续管护,推动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设备持续发挥效用。健全环境提升制度,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保持乡村公共区域和农户房前屋后室内整洁清爽,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健全引客入遂制度,大力开展涉农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加强乡村运营管理等“新农人”队伍建设。整合研学实践、宣传营销等“引客入遂”优惠政策,广泛开展村跑、村歌、村舞、村厨等“村字号”活动,提升乡村运营市场化水平和经营效益。

凝聚合力、高热情参与,一条纽带联到底。推广用好“川善治”数字化乡村治理平台,探索实施“一长五联+”乡村治理模式,持续擦亮遂宁乡村治理品牌。建设前问需于民,深化“一长五联+”数字乡村,建成星级村庄1223个,发布各类通知4.1万条,三务公开1.1万次,广泛汇聚乡村和美、村民富裕、乡风文明的“金点子”。推广"院落议事会+村民代表大会"双轨决策模式,建立农户需求清单。建立公示制度,实时公开项目选址、预算明细等信息,重大决策群众赞成率达98.6%。建设中聚智聚力,深化"一长五联+和美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模式,推行"以工代赈"参与机制,在道路硬化、污水处理等项目中优先使用本地劳动力,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建成后长效共管,深化"一长五联+积分制",设立积分超市,将环境卫生、乡村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管护等纳入积分范畴,细化为“三争四倡九不得”“三有七无”等通俗易懂的“积分口诀”,推广到484个村,开展各类评比4500余次,群众参与人数达到60余万人,兑换生活物资价值超1300万余元,不断激发群众参与和美乡村管护热情。

提质增效、高效率保障,一项机制统到底。强化组织领导,实行“六个一”工作机制,统筹43个市直部门资源力量,构建起党政主导主推主抓、“四级书记”一起抓、全社会支持参与的工作推进格局。强化要素保障,实施项目建设全过程效率革命,超前半年谋划今年和美乡村建设选村布局,优先在项目策划包装、政策资金和用地指标等方面予以倾斜,减轻财政新增支出压力。2025年一季度已落实到建设村项目资金14类、1.2亿元,预安排市级衔接资金10%用于项目建设。强化专业支撑,坚持“一次性把事情做对”的理念,从制度上源头上对乡村规划建设管理队伍的行业资质、专业水平等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和美乡村建设品质和群众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