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草长莺飞。近日,来到涪城区新皂镇八庙子村看到,曾经的闲置村小学校舍焕然一新,“变身”成一个集街道、餐饮、住宿于一体的“村小居”民宿,还配套了户外泳池、露营草坪、围炉煮茶、咖啡厅等娱乐设施。作为曾经典型的农业村,八庙子村是如何重新“活”起来、富起来的?
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周玉回忆起往事。2020年,原八庙子村、分水村合并成八庙子村,居民800多户,有三分之一的村民在外务工。“为了改变村子的面貌,我们村‘两委’多次组织村民召开座谈会,确定了由集体全程自主参与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路子。”通过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采取或建或用或租等方式,唤醒“沉睡”的闲置资产,将“闲产”变“活产”,村小学闲置校舍的命运也由此发生改变,建起了“村小居”民宿。作为一个餐饮民宿综合体,该项目总投资500余万元,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目前每天能接待游客500人左右,有8间客房。
“昔日村小变了样,今日乡愁涌心头;闲置资产醒过来,福到门前民欢颜。”这是在原村小教书的退休教师给村委会写的一首诗,也是村民代佳星的真实感受。现在,她在“村小居”民宿做前台工作,在家门口就业,不仅能照顾老小,也有了稳定收入。
除了闲置资产“活”了,八庙子村的品牌也“活”了起来。以“鲤鱼石”地名注册大米系列的商标,让地名变为品名;大力推行生态种养148亩,以品牌塑造产品,以品质擦亮品牌。目前,注册“鲤鱼石”大米系列商标包括米、面、油、蛋等食品30个品类。
产业有了,但这还不够。八庙子村通过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村级供销社合作组织”,以两村合并时间为节点,将在这之前出生、户籍在村的村民全部入股。如今,村民一人一年几份收入:国家有支付到户的土地保护费、入股有村集体经济分红、做工能挣到工钱,村民们过上了好日子。
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幅达30%,农民收入增幅达10%。谈起下一步打算,周玉介绍,将继续做强做好自身产业,吸引更多的业态和人才到村里来发展。同时,将人居环境整治、纠纷预防调解以及评先选优等正向激励内容纳入“积分制”管理加分项目,让乡村振兴“红利”惠及更多村民。
培育省市区级现代农业园区9个,建成千鹤桑田、湖光山色、蔬香绿野三大农业主题公园,全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2024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97万元……近年来,绵阳市涪城区深入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持续构建“1+2+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绵阳市涪城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将以建设千亩级精品绿色粮油基地和粮油千亩高产片区为重点,持续增强粮食稳产保供能力;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持续推进精品蚕桑和特色果蔬等产业基地标准化和集群化建设,高效运营三大农业主题公园,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壮大新农人队伍,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