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市县联播
资阳市聚焦“三问”探索农田径流污染防控新模式
发布时间: 2025-02-06 16:10 信息来源:资阳市农业农村局 点击数:1

资阳市聚焦“谁来做、做什么、如何做”,推动主体、部门和镇村联动,落实种植优化、种养循环、化肥减量和过程拦截等关键措施,完善投入、监测和培训机制,有效控制农田径流带来的水环境污染,助力全市连续三年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

一、聚焦“谁来做”,压紧压实各方责任

一是主体建台账。落实农资生产端、销售端和使用端法定职责,指导1家有机肥料生产企业、804家化肥经销门店和3082家种植大户全部建立生产、购销和使用台账,客观真实反映全市化肥销售和使用情况。种植大户签订《科学施肥暨氮肥定额使用承诺书》,推动种植大户减量化、清洁化农业生产,落实经营主体主体责任。

二是部门强督导。成立“1+3”(1个市级+3个县级)科学施肥工作专班,畅通协调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针对底肥、提苗肥、壮果肥等关键时节,研究制定主要农作物科学施肥用药技术路线,分片包县开展技术指导、培训宣传、试验示范、监测评价等工作,推动科学施肥到田到户。

三是镇村抓巡查。按照“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的思路,督促镇村两级河长按照“岸上岸下同巡”工作要求,加强河道周边日常巡查和管护,联合对辖区内河道周边畜禽养殖污染、果园菜园超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对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制定整改措施,限期销号。

二、聚焦“做什么”,优化完善防控措施

一是结构调整控增量。在饮水源保护区和流域两岸常年淹没区内指导农户不再进行农业生产,重点流域示范推广种植油菜、花生、红薯、大豆等需肥量小的作物,减少柑橘(柠檬)、葡萄、莲藕等需大水大肥大药作物规模种植,全市示范推广豆玉带状复合种植29万亩,果园腾退还田种粮1.8万亩,大豆扩种6.8万亩,化肥使用量得到有效控制,年减少化肥450余吨。

二是种养循环保生态。探索农户“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等绿色农业循环模式,建立绿色种养循环基地10.8万亩,带动种植大户和养殖大户结对发展“畜-沼-菜”“畜-沼-果”等模式38万亩,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利用稻田构建“稻渔共生”生态循环系统,净化农田水域生态环境,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6.1万余亩,雁江区、安岳县成功创建“鱼米之乡”。

三是化肥减量控源头。修订完善主要农作物肥料配方和施肥指导意见,推动配方肥下田到地,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常年稳定在90%以上。开展水稻侧深施肥、豆玉带状复合种植分控施肥、经济作物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施肥技术模式集成,打造玉米10个“缓控施肥+种肥同播”“三新”千亩方,建设小麦“有机肥+配方肥+深耕施肥”“三新”核心示范区4000亩,果菜园安装水肥一体化管网13.6万亩,亩均化肥利用率提高80%以上。推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年推广有机肥275万亩次以上。

四是过程拦截防流失。将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提前布局田埂大小、走向,修建环保田埂和沟渠等设施拦截农田径流氮磷流失,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化肥利用率提高10%-15%。推动实施生态沟渠“纵改横”27个项目,累计建成65公里生态沟渠、人工湿地14.2万平方米,乐至县小阳化河红旗社区、安岳县姚市河接龙桥生态沟渠成为新的生态体验地。推广果园生(留)草技术12万亩,通过绿色覆盖固持土壤中的易损失氮磷,实行绿肥固氮还田,减少化肥施用。

三、聚焦“如何做”,建立健全防控机制

一是完善投入机制。按照“统筹规划、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形成合力”要求,统筹实施高标准农田、流域污染治理、种养循环农业、秸秆综合利用、园区建设、水利工程等各类项目4.1亿元,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水污染治理,完善第三方监督考核体系,充分保障农田径流拦截、缓冲、蓄留、净化等固定设施建设。

二是完善监测机制。出台《资阳市化肥农药监测调查点规范运行办法》,依托全市774个农户施肥调查点和482个耕地质量调查点开展化肥使用情况定点监测和耕地质量监测,全面掌握化肥科学施肥和减量化情况。现场调研下游国考断面水质较差、汛期水质波动明显的典型农业生产区,联合开展农田退水水质监测,将4个种植业排污口纳入日常监管,针对病灶专业化治理。

三是完善培训机制。以“百县千乡万户”科学施肥用药培训活动为载体,优化成立市级技术专家组,常态化开展科学施肥用药培训,通过微信、短视频等喜闻常见的形式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组织开展市级示范培训7场,指导县(区)开展相关培训5100人次,入户宣传达到10285户,发放技术资料20余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