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着力构建长效机制,保障环境整治成果常态长效,激发农民持续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从“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
一、健全村民参与机制,凝聚共建共识。在小型污水处理设施选址、垃圾收集点布局、村内道路硬化等事项上,通过“一事一议”、村民代表大会、院坝协商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确保农民全程参与规划、实施与管护。积极探索“以工代赈”模式,优先吸纳本地村民参与公益基础设施建设,既增加收入,又增强主人翁意识。广元以工代赈工作连续两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二、推行村社共治模式,激活管护动能。鼓励有条件的村依托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专合社,成立环境管护队或物业服务站,负责公共区域保洁和设施维护。管护人员优先聘用脱贫户、低收入户,工资由集体经济收益、村民付费和财政补助共同解决。如利州区龙潭乡建设村通过乡村旅游壮大集体经济,补贴环境管护费用,实现“自己的家园自己管”。
三、优化网格管护体系,压实岗位职责。整合公益性岗位资源,每村设置保洁员、护路员等岗位,全市农村保洁员达1.1万余人,护路员1.3万余人,构建全覆盖的基层管护网络。如苍溪县陵江镇实行“一岗多员、划片包干、日巡周清月考”,明确职责与补贴挂钩,确保公共区域和设施有人管、管得好。
当前位置: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1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