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荥经县花滩镇花滩村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志愿服务为支点,创新“一杯茶调解”“百姓厨房”等模式,聚焦高额彩礼、人情攀比、厚养薄葬、铺张浪费等移风易俗痛点,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阵地,整合党员、群众、“五老”等力量,组建了鸽子花舞蹈队、龙灯队等5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39名志愿者(含11名党员)常态化开展婚前教育、矛盾调解、文化惠民等活动,深挖传统文化,举办村晚、七夕婚秀等活动22场,培育“滩杯笋”“花滩宴”等特色产业,形成“党建引领、文化赋能、志愿聚力”的文明乡村新格局,实现文化赋能与经济反哺双赢,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
一、党建引领,搭建志愿服务平台
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枢纽,打造“有事摊开说”一站式服务平台,融合信访调解、法律服务等功能,形成“党员+志愿者+网格”的协同治理模式。一是创新工作。针对零彩礼纠纷、征地拆迁、邻里纠纷等矛盾,创新“三个一”工作法(一杯茶调解、一条凳说事、一句话解忧),在百姓茶馆、百姓厨房、安置小区设立志愿服务站,累计化解矛盾纠纷84件,信访积案5件,化解率达100%。二是制度保障。修订“一约四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建立新婚彩礼报备制度,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巡回法庭进乡村等活动,完善涉彩礼纠纷调处机制,加强涉彩礼纠纷当事人法律援助工作,打击婚骗等违法行为,推动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村民满意度提升至98%。
二、文化铸魂,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依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双江爱情广场、百姓大舞台等阵地,深挖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以文化实践活动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一是婚俗创新。结合“浪漫荥经”品牌,举办村晚、七夕婚秀、中秋汇演、九九重阳、年猪节等活动22场次,吸引周边乡镇2万余人参与,带动乡村旅游增收200余万元。推出集体婚礼、纪念婚礼、简约婚礼等现代婚礼20场次,倡导“低彩礼、零彩礼”。二是文艺惠民。培育5支特色文艺志愿队伍:鸽子花舞蹈队及双江广场舞队结合荥经本土歌曲《鸽子花》《鸽子花盛开的地方》《家在清风雅雨间》等,编排舞蹈10余个,巡演30余场次,其中《柳莲柳》舞蹈获省级文化竞演三等奖;龙灯队逢年过节期间巡游18个村(包含周边乡镇的村);老年人体育协会、太极队开设公益乒乓球课、公益晨练,带动200余名村民参与;5支志愿队伍全年开展“送戏下乡”60余场,惠及群众超万人次,实现“村村有舞台、月月有演出”。三是农耕文明。传承发扬荥经高山茶传统制作技艺、荥经民间龙灯、荥经椒盐饼子制作技艺、荥经豌豆凉粉制作技艺等市级非遗项目,坚持保护第一,以“创新”为魂,打造“汉服国潮花灯会”“浓情端午”品牌活动,开发“跟着节气学农耕”课程,赓续农耕文明。
三、宣传教育,深化乡风文明建设
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举办讲座、发宣传单、张贴横幅、电子屏滚动宣传等形式,大力宣传《村规民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荥经县殡葬管理规定》等制度,持续推进“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活动。一是典型引领。围绕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举办“晒家训·传家风”展示周活动,家规家训上墙、入户、进楹联和集中宣传展示活动,使家规家训可见可学、深入人心。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明家庭”“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多种典型选树活动,教育群众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开展“零彩礼”家庭示范,打造“新风礼堂”集中办事场所。二是文明劝导。联合县文明办、县妇联、团县委等单位,组建文明劝导队伍,集中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教育,印发《移风易俗倡议书》3000多份,统一开设监督举报电话,联合曝光违规典型案例,推动农村地区坚决破陋习、自觉树新风。引导广大家庭和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自觉抵制高额彩礼、人情攀比、大操大办等婚俗陋习。三是便民服务。组织7413名在家群众签订《农村移风易俗专项治理承诺书》,征求移风易俗意见建议340余条次。开展“搭把手”“帮帮忙”等活动68场次,惠及群众10000余人次;为老人、儿童提供医保代办、卫生清扫等服务,元宵、中秋、重阳等重要节日举办免费坝坝宴、汤圆宴,营造“邻里互助”的良好氛围。
四、产业反哺,绘就和美乡村画卷
创新“百姓厨房”集体经济模式,统一宴席标准,破除铺张浪费陋习,带动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文明新风尚。一是民生反哺。累计承办宴席1800桌,增收30万元。收益用于安装太阳能路灯25盏、清理沟渠50次,修路、修堡坎70余米,绘制茶马文化墙绘2100㎡,完成厕所革命。2024年汛期,为转移群众配送爱心盒饭3000余份。二是特色产业。培育“滩杯笋”“滩杯茶”等特色农产品,推出“花滩宴”(如“滩杯茶炖鸡”“鲜笋腊肉”等特色菜),吸引游客消费;开发美食体验工坊,增强互动性,形成“特色种植—加工增值—文旅消费—生态保护”的闭环。
花滩村以志愿服务的“小支点”撬动乡风文明“大格局”,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生动诠释了基层治理中“共建共治共享”的深刻内涵。
当前位置: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1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