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市县联播
文体铸魂激活力 移风易俗树新风
--兴文县文明乡风建设实践与成效
发布时间: 2025-11-06 17:02 信息来源: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 点击数:1

近年来,兴文县紧扣“文体铸魂、移风易俗”核心,深挖苗族文化特色,通过党建引领、制度创新与文化浸润三维发力,推动乡村治理与文明水平双提升。以苗族花山节、和美乡村篮球赛等特色活动激活全民参与热情,带动文旅消费与就业增收,形成兼具民族风情与示范价值的文明乡风建设路径,推动乡村治理效能与文明水平同步跃升,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和四川省第三届和美乡村篮球赛(村BA)总决赛冠军等多项荣誉。

一、党建领航筑根基,下好文明建设“先手棋”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全域,构建“顶层设计—中层联动—基层落地”的闭环体系。一是高位统筹绘蓝图。出台《兴文县大操大办整治专项工作方案》,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定期召集专题会议研究,县级相关部门同乡镇联动开展,形成“县委抓总、部门协同、乡镇主责”的工作格局。二是支部扎根强堡垒。实施“党员亮身份”活动,培育“党员文明先锋岗”2000余个,组织全县党员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在婚丧简办、环境整治等工作中当标杆。

二、制度创新破难题,织密文明治理“防护网”

以规范化建设破解陈规陋习,让文明新风从“倡导”变为“常态”。一是村规民约“量身裁”。指导各村通过“院坝会+线上广泛征求意见”方式修订村规民约,将“彩礼限高、宴席减量、厚养薄葬”等内容量化细化。结合苗族聚居村落民俗特点,在严格控制大操大办的同时,因地制宜将苗家“敬酒礼”“芦笙舞”等传统礼仪融入宴席流程,既保留文化特色又避免铺张。二是红白理事“全程管”。实现行政村红白理事会全覆盖,由“村两委”成员、老党员等组成专班,推行“事前报备、事中监督、事后评议”机制,全链条形成“问题收集—交办督办—整改验收”工作闭环。组织全县餐饮行业召开发展座谈会,定期召开大操大办专项整治工作调度会,持续开展线上线下移风易俗宣传,并公布监督举报电话,激发群众监督积极性。三是积分管理“激励干”。深化“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智慧乡村治理试点,5个试点村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均已完成全覆盖,初步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全域推广“文明积分制”,将遵守村规、志愿服务等纳入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或政策优待,群众参与文明创建的积极性显著提升。

三、文化浸润赋新能,激活文明传承“源动力”

以文体活动为载体,让乡村既有“烟火气”更有“文化味”。一是活动赋能“聚人气”。积极开展“和美乡村篮球赛事”、“苗族花山节”、“龙腾端午·粽情富安”、“文昌高照·非遗大坝”、开秧节等系列活动,涵盖民俗文化、非遗体验、农耕文化、体育健身四大板块。其中非遗体验板块在石海景区开展国潮民乐、苗岭情歌对唱等活动,每日举办7场展演、14场民俗活动,接待游客7.61万人次;体育健身板块设置10余个运动项目,12个乡镇150余支队伍参与,覆盖全年龄段需求,参与人数超6万。2025年兴文县获得四川省第三届和美乡村篮球赛(村BA)总决赛冠军。二是典型引路“树标杆”。积极开展评选“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等典型评选,并通过短视频、自媒体讲述榜样故事,形成“学先进、守公德、讲文明”的浓厚氛围。持续开展“新声兴语”理论宣讲、“科学公益课”、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移风易俗宣传等文明实践活动,2024年以来累计开展活动600余场次,群众参与度和获得感持续提升。三是多元参与“强根基”。活动覆盖“一老一小”、少数民族同胞、新就业群体等,通过“板凳议事会”搭建民意桥梁。组建140余人次志愿者队伍,挖掘120余名文体骨干,培育“彩灯制作工坊”“苗岭非遗传承队”等微组织,推动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