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富顺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立足川南丘区农村“大散居、小聚居”居住形态和熟人社会特征,探索建设以党建为引领、乡情为纽带、自治为基础的“乡情小院”,走出一条以小院带庭院、以庭院美村庄的自主整治新路径。截至目前,全县203个行政村已建成“乡情小院”331个,带动开展清洁行动1.2万余次。全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6%、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行政村覆盖率100%、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82%。
一是夯实“乡情小院”保障,让行动能持久、见长效。将党建“沉”到小院,坚持把“乡情小院”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基层治理、文化传承等工作的重要载体,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不定期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县委、县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定期调度研究,谋划推进小院建设工作。镇村两级党组织大力推行“党支部建在村、党小组设在小院”模式,每个小院至少有1名党员担任“党建指导员”。将机制“连”到小院,将清洁村庄美丽庭院行动纳入《富顺县“乡情小院”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健全常态推进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导小院居民开展“六改三清”(改庭院、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习惯,清垃圾、清粪污、清杂物),广泛开展“星级小院”“最美院长”“卫生家庭”等评选活动,选树一批先进典型,激发带动村民荣誉感和参与热情。同时,建立“群众点单、小院接单、部门解单”服务机制,推动县级部门资源下沉,实现精准对接、高效治理。将资金“聚”到小院,健全“政府补一点、村集体出一点、小院筹一点、社会捐一点”多元投入机制,财政每年安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5000余万元,重点用于垃圾清运、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村集体从集体经济收益中提取10%-15%,用于“小院积分超市”物资补充;小院居民每人每月固定缴纳环境治理资金,用于日常保洁工具购置和卫生维护;鼓励引导外出成功人士、企业捐资捐物,形成多元投入、可持续保障的经费机制。
二是建强“乡情小院”平台,让行动有载体、能落实。实施小院“微自治”,成立自治委员会,每个小院推选1名院长、2-4名委员,通过“小院夜话”“院坝议事会”等形式,结合实际制定“一院一公约”,将环境卫生、垃圾分类、“门前三包”等内容纳入公约,推动清洁行动从“政府主导”向“村民自治”转变。明确小院“微清单”,每月由小院居民共同商议,小院自治委员会发布村庄清洁任务清单,将任务完成情况与积分奖励挂钩。全县组建卫生文明、政策宣传等志愿服务队615支,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清扫院坝、医疗诊断等服务,对农村卫生死角、重点区域开展环境专项整治。开展小院“微监督”,每个小院明确1-2名老干部、老党员担任义务监督员,通过常态化走访巡查,动态掌握卫生状况,收集小院居民对小院环境治理的意见,定期向自治委员会、村委会反馈问题、提出建议,对村庄清洁成效开展常态监督。
三是创新“乡情小院”机制,让村民愿参与、有动力。广泛开展“小院积分”行动,依托“川善治”平台,推行“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智慧治理模式,将村民参与清洁行动、庭院美化、志愿服务等内容纳入积分管理,并建立积分超市,用于兑换生活物资,实现“行动换积分、积分换实物”,有效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大力实施“小院能人”计划,充分挖掘小院居民中的能工巧匠、种养能手,并引进城市里懂技术、有特长、会经营的“新村民”,组建“小院服务队”,为小院居民提供庭院改造、种养殖指导等服务,示范带动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创新发展“小院经济”业态,依托村庄清洁行动有效改善零散土地、闲置住房的利用条件,重点发展四类庭院经济(特色种植、家庭养殖、庭院加工、休闲服务)。同时,推行“小院+村集体”联动模式,村集体加强市场资源对接,帮助小院拓宽庭院经济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小院清洁”与“村民增收”良性循环。
当前位置: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1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