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聚焦工坊建设,拓宽就业新渠道。积极引导舒之恒鞋业、康视眼镜、昌瑞电子等企业在乡镇和社区设立“振兴工坊”,推动鞋服、电子元件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进村入户,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就业车间”。注册“金凤巧手”等区域公共品牌,统一产品标准与形象,有效提升附加值。同步推广“妈妈班”“孝亲岗”等灵活就业方式,累计带动数百名妇女实现“顾家增收两不误”,人均年增收超过3万元。
二是强化就业培训,提升就业质量。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积极引入浙江企业订单与公益资源,围绕“振兴工坊”岗位需求,配套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重点培养高级技工等实用人才。通过培训赋能,推动部分振兴工坊具备承接外贸订单能力。同时,整合政策资源,为企业提供厂房改造补贴、用工稳岗奖励等支持,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增强企业用工积极性。
三是突出综合效益,实现共建共享。“振兴工坊”充分利用村集体闲置资产建设,村集体以资产入股方式参与分红,助力“空壳村”转化增收。企业依托本地劳动力资源扩大生产规模,群众实现就近稳定就业,形成“就业增收—企业盈利—社区反哺”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当前位置: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1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