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绵竹市深入贯彻全省“1+1+8”产业布局发展规划,以“建园区、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为核心思路,聚焦粮油、畜牧两大主导产业,深耕水产、蔬菜、茶叶、水果四大特色产业,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建圈强链。
一、高位统筹,锚定发展方向
一是健全机制强协作。成立由市长任链长、副市长任副链长的协同推进机制,累计召开专题会议8次,协调解决用地、融资等关键问题20余项,推动政策、资金、技术等要素向产业链精准聚焦,形成“市级统筹、部门联动、镇街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是摸清底数建台账。全面开展涉农企业摸排,精准识别绵竹牧原等链主企业5家、富王粮油等链属企业12家,按营收规模分类统计,明晰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定位;同步建立涵盖1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项目清单,做到产业底数清、企业情况明、项目进展实。
三是优化布局定目标。紧扣德阳市“1+4”产业布局,结合绵竹实际明确“两大主导+四大特色”发展路径:以粮油、畜牧为主导,水产、蔬菜、茶叶、水果为特色,力争到2030年一产产值达140亿元,其中粮油产业链主链属企业综合实力翻一番、畜牧产业小家禽养殖规模翻两番,确保发展方向与省市规划同频共振。
二、多点发力,筑牢产业根基
一是聚焦重点推进项目建设。落实“项目为王”理念,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推进项目实施:畜牧领域,实施闲置养殖场改造提升6个,推进九竹人家肉制品精深加工、润丰水产养殖、生猪智慧平台等项目8个,总投资2亿元;粮油领域,以剑南粮油园区创建省5星级园区为契机,重点推进实施剑龙粮油、精恒瑞农业、富王粮油等粮油加工类企业在厂区扩建、设施设备更新等方面提档升级;特色产业方面,推进2个万亩特色蔬菜示范区(大蒜、钢葱)、九龙千亩设施蔬菜基地建设,确保项目早投产、早见效。
二是精准招商储备优质项目。按照“把握机遇抢占先机”要求,链长带队赴北京、广东、山东等地对接畜牧、水产、蔬菜等12家产业链企业,目前已落地招商引资项目5个;围绕“十五五”规划,梳理储备项目28个(续建6个、新开工14个、储备8个),超亿元项目占比60%以上,重点策划中央财政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整县推进)项目、绵竹市生态蔬菜高效示范基地项目、绵竹市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项目等标志性项目,为产业发展储备后劲。
三是整合资金强化要素保障。全年计划争取中省财政资金2.31亿元,目前已到位2亿元,专项债发行3500万元,省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资金4000万元全部落地;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通过“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业项目,确保财政资金与配套资金比例达1:3以上,目前已通过项目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超6.5亿元,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
三、强化支撑,巩固建设成效
一是科技赋能提升项目质效。同省农科院、四川农大、镇江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建立院(校)地合作机制,引入7个专家团队(覆盖生猪、水产、水稻、高粱等领域),建立省级钢葱、大蒜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撑;依托农机研究院推广智慧农业技术,推进“五良”深度融合,计划到2030年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85%以上,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是品牌建设拓展市场价值。特色农产品品质提升和品牌创建工作稳步推进,目前拥有绿色食品7个,有机产品14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4个,“赵坡绿剑”入选第三批四川省农业品牌目录。今年组织参加第11届四川省农博会、第二十三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展会活动5场,展示特色农产品30余种,推动优质农产品“出川达海”。
三是利益联结保障惠民实效。推广“平台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土地入股、订单收购、溢价分成等方式,带动农户参与项目建设与产业发展,设施蔬菜基地、水产养殖等项目吸纳周边农户2000余人稳定就业;建立联农带农成效评估机制,将农户增收情况纳入项目绩效评价,确保项目既强产业又富农民,推动产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当前位置: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1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