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昌县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探索实践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三个五”模式,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一、“五建”联动,汇聚治理合力
一是建优县级“指挥部”。县委党建领导小组下设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强化“问题发现一督促整改一复核销项”闭环管理,倒逼各级部门履职尽责落实任务。县委组织部、县委社会工作部等7个牵头部门:县发改局、县民政局等34个责任部门坚定扛起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使命,努力走出一条符公党中央和省委,州委要求、切合德昌实际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子。
二是建强乡镇“作战室”。梳理完善114项权力事项,动态调整形成37项赋权事项,突出镇级对派驻机构的管理权限。推进便民服务站“一窗口”办理,“一站式”服务,标准化建设11个人大代表之家和30个联络站,积极搭建“有事来协商”议事厅,成立乡镇(街道)“有事来协商”工作委员会。
三是建牢村级“桥头堡”。实现“乡镇(街道)党(工)委一村(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一庭院楼道党小组一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体系纵向有效贯通,带动党员干部、志愿者300余人协同推进网格工作。推动具、乡镇(街道)领导干部定点联系73个村(社区)党委、党总支。
四是建实网格“前沿哨”。目前,全具共划分综治网格138 个、“优网格”2218 个,搭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服务“一张网”。按照10至50户基本单元,构建了县-乡-村-标准网格-“优网格”5级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体系,并按照一个“优网格”配备一名“优网格员”的模式,协同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自“优网格、微治理”工作体系建立以来,已吸纳2218 名“双报到”党员、村社“两委”成员、党员骨干、楼栋长、志愿者等热心人员加入“优网格员”队伍,目前已形成党员887名,占比40%的高质量“优网格员”队伍。
五是建稳前线“主力军”。用好用活“五支队伍”(乡镇干部、驻村干部、五老人员、无职党员、致富带头人),选取热心村级事务的2000余名党员群众担任联户长,1000余名农村党员联系7000余户群众,持续实施乡村振兴。
二、“五治”融合,提升治理效能
一是政治同向。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四力”(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为着力点,73个村(社区)全部实现“一肩挑”,179 名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每年向村(社区)党组织报告1次工作。
二是自治同步。探索自治路径,指导73个村(社区)依法科学制定符合村情发展实际的自治立程,规范和完善村(社区)规民约的修订、合法性审查和镇级备案,73个自然村全部建立“红思榜”评比机制。梳理制定26项村级小微权力和68项村级组织为民服务“两张清单”。
三是法治同行。组建镇级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选优配强“一村一辅警”警务力量、“一村一法律顾问”,培养350名“法律明白人”。从“依法订立劳动合同”打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谨防电信诈骗”等方面需求开展送法进企业专项法律服务,已为2家民营企业开展“法治体检”,举办法治讲座2场次,解答法律问题20余个。
四是德治同心。创新理论宣讲模式,全县共组建志愿服务队伍90支,实名注册志愿者4388名,累计开展志愿服务项日1381个,参与乡村治理,产生志愿服务时长18.4万余小时。组织开展“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最美志愿服务村(社区)”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引领带动全具志愿服务活动的广泛开展。
五是智治同频。建全覆盖建设“雪亮工程”447路,整合应用“天网工程”“慧眼工程”,深化“三大工程”数据融合,风险收集、分析、预警和防控能力持续提升。
三、“五化”协同,夯实治理根基
一是要素支撑体系化。构建“经费+人员+阵地+项目”四位一体保障体系,严格落实村(社区)常务干部酬待遇体系和驻村干部各项待遇保障。选派57名“三官一律”进驻个乡镇(街道)、50%以上乡镇干部等人员力量下沉网格服务。规范设置“一厅式受理、一站式办理”73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
二是发展经济多样化。德昌县至今成功申报10家省级示范股份经济合作社,3家国家级示范股份经济合作社。
三是按需施教实效化。德昌县严格落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进一步优化村(社区)队伍结构,目前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的持证社会工作者82名,通过考试聘用社区专职工作者9名。深入开展能力提升培训,分层分类举办基层党组织书记普遍培训班、基层骨干党员普遍培训班2期384人次。
四是示范创建标准化。按照“创建一个、带动一片、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健全社区“大党委”联席会议机制,实行“微网格提问题、网格定议题、社区破难题”,形成“问题反馈-资源统筹-效果跟踪”工作闭环。对党群服务阵地进行开放式、亲民式、共享式改造提升,创设社区书屋、心理抚慰室等10余个功能室,面向党员群众提供日间照料、幼儿托管等服务;利用“三官一律”工作团队,依托“凤鸣’调解室、“格格”调解室、“庭停”调解室等阵地,打造群众家门口的“舒心驿站”,构建“群众点单、社区下单、人民调解委员会接单”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帮助社区解决群众投诉500余起。
五是督导考核常态化。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大起底大排査大化解”,实行纠纷目分析、周综述、月报告制度。根据矛盾纠纷的大小、难易等程度,由高到低实行“红一黄一绿”三色管理和“分色”流转。
当前位置: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1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