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市县联播
甘孜州创新牦牛产业集群建设 探索高寒牧区产业发展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3-02-23 14:55 信息来源:甘孜州农牧农村局 点击数:1

甘孜州是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和水质保障的特殊生态功能区,拥有天然草原1.42亿亩,牦牛存栏占全国的13.2%,全省的48%,是牧区牧民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稳定增收的主要来源。甘孜州立足资源禀赋,创新体制机制高质量建设牦牛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厚植牧业牧区发展优势,拓宽牧民增收途径,探索具有甘孜特色的产业发展新路径。

一、围绕中心创机制谋改革,牵住“牛鼻子”。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根据国家产业集群建设要求,组建专家组、成立集群建设工作专班,按照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紧紧围绕牦牛产业重点关键环节,编制完成《四川省甘孜牦牛产业集群建设方案(2022-2024)》,确定在甘孜、石渠、德格、白玉、色达、炉霍、道孚、新龙、理塘、康定10县(市)实施牦牛产业集群建设,项目区均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形成“1+10+N”牦牛产业集群建设主体框架。二是优化创新布局。围绕牦牛优势特色产业,深入对接省、州“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三江六带”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充分结合牦牛产业集群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空间特征和生态现状,综合分析产业资源分布情况、规模化程度、区位特征,实施“10+3”建设区域布局(即10个国定集群县,3个州列实施县),确立甘孜牦牛产业集群“一心、两带、三区”的建设格局,形成以甘孜县牦牛现代农业园区为核心的牦牛全产业链发展中心,北部丝路文化牧旅融合示范带和南部318景观大道牧旅融合示范带,北部生态养殖和肉、奶加工示范区;南部高效养殖和肉、绒加工示范区;东部牦牛旅游产品开发示范区。三是上下协同推进。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业农村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的领导机制,州级将牦牛产业发展作为“州长工程”来抓,成立州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州农牧农村局,领导小组下设牦牛产业集群建设工作推进办公室、专家指导组、督查考核组,推行清单制工作管理。州级成员单位要明确分管领导、主抓科室和经办人员,从制度健全、项目安排、人员培训、市场信息等多方面立体施策,出台专项实施细则,加大激励奖励,高效合力推进。各项目实施县(市)要成立党委或政府一把手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主管主抓领导责任制,组建工作专班,制定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形成工作合力。

二、围绕关键补短板推改革,走出“新路子”。一是实施种业优质化工程。坚持走“好种育好牛,好牛生产优质肉奶产品”的路子,依托遗传资源普查成果,划定九龙牦牛、昌台牦牛、亚丁牦牛保种核心区,建立依法管控牦牛遗传资源的制度和机制,建设牧旅融合现代牦牛种业园区,建设标准化、设施化、适度规模化的牦牛种源保护和生产基地。采用招商引企或自身培育经营主体等多种形式,健全可持续的牦牛种业生产、推广、经营机制,建设种牛鉴定、展示、竞拍、配送及电商交易等平台,探索种牛与商品牛同价值互换、良种补贴直补抵扣、屠宰企业统一电商结算等新型推广交易模式。借力牦牛产业发展中心和校院州合作的专家团队,开展牦牛遗传资源开发,现代育种新技术攻关,完成3个核心群种牛的基因测序,建立基因评价型数字化系谱档案,推行种牛电子芯片标识管理,集成推广犊牛全哺乳全舍饲培育、种牛标准化养殖、规范化疫病防控等实用新技术,切实提升牦牛种业的技术支撑能力和水平。二是实施饲草基地化工程。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以生态保护、治理、修复等项目为依托,统筹草原生态与牦牛产业布局,构建天然草原人工种草、高产优质饲草种植、农作物秸秆利用、饲草加工调制“四位一体”的草产业体系。优化种植业结构和布局,用好占补平衡政策,科学规划可全程机械化作业的骨干饲草基地,推广高产种植技术,推行公司化经营,大力实施粮(果)草轮作、间作、套作,推广“玉豆、玉薯”带状复合种植新技术,切实提高标准化集约养殖场的饲草供给能力。三是实施养殖标准化工程。结合我州牧区生产实际,以转变生产方式、提高效益为主线,集体牧场以保障商品畜源为重点,推广“放牧+补饲”的养殖模式,探索牲畜入股、划区轮牧、草场流转、订单养殖、承包经营等养殖方式,建设肉奶产业基地,鼓励整村推动、村社一体、草畜股权量化入社、分组管理、分群饲养、草地划区轮牧、社员合理分工、畜群统管统售、牧民按劳取酬按股分红的集体牧场生产经营方式。不断优化畜群结构,提高养殖水平,大力推广“4218”模式,做到四岁出栏、四季出售。推行规范化疫病防控,溯源体系建设,开展政策性保险,开展草原、牦牛等有机认证,保证牦牛产业安全发展、持续增效。四是实施营销品牌化工程。鼓励争创国家级龙头企业,扶持企业提质提能,开展技能升级、产品研发、精深加工、有机认证,在重点县、集中区建设线上线下活畜交易市场,促进牦牛有序流通。大力培育本土化企业家团队和人才队伍,高标准打造“原生态、纯天然、真有机”牦牛肉、奶、毛等系列产品。实施市场化品牌战略,由甘孜州投资发展集团统一注册、打造“亚克甘孜”公用品牌,采用制作媒体多元广告、公用品牌带货宣传、拍摄牦牛文化及特景纪实片,建网络与实体“旗舰店”,借力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乡村振兴“万企兴万村”及农博会、西博会、展销会等平台推介。五是实施融合效益化工程。以利益联结机制为载体,价值链为纽带,做到各产业链之间无缝对接,形成种业、草业、养殖业、加工、营销、流通等全产业链循环业态,强化融合要素保障,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真正形成“一条龙”、“一体化”的牦牛产业体系和循环共赢的产业链条。以牦牛产业集群发展为依托,推动牦牛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拓展旅游景点的业态功能,提升牦牛肉奶产地加工和产品展示展销水平,充分挖掘牦牛文化,把草原观光和游牧生活体验等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产品,为旅客提供“食、住、行、游、购、娱”全方位服务,让草原牧民真正分享到融合发展的增效增收红利。

三、围绕难点强保障促改革,增添“新动能”。一是深化院校州合作。强化“院校州”合作,注重科技投入支撑,为产业集群顺利实施搭建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以四川省草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省畜科院、州农牧农村局等技术资源为依托,建立健全牦牛“首席专家+县级科技特派员+乡镇技术专员+村社技术骨干”四级联动科技服务体系,引进专家团队开展技术指导工作,推进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展示,开展职业牧民技术培训,切实加强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的指导与服务。二是搭建技术支撑平台。成立“甘孜藏族自治州牦牛产业发展中心”,与州畜科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编制,采用政府购买技术服务与培养本土人才相结合的方式,搭建技术支撑平台。成立州、县牦牛产业协会和牦牛产业企业联合会14个,吸纳科技人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集体牧场、养殖大户参与,搭建牦牛产业行业自律和服务交流平台。聘请国内省内牦牛研究领域首席专家,组建牦牛产业集群建设的专家顾问。定期召开牦牛产业论坛,搭建技术交流合作平台。三是强化科技研发力度。聚集国内牦牛领域的顶尖人才、企业家与本土人才相结合,紧紧围绕品种、品质、品牌,以“赛马制”“揭榜制”方式探索重大科研项目,开展良种繁育、饲草饲料、现代养殖、精深加工、信息集成及标准等关键技术攻关,逐步构建牦牛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和标准体系。四是加强技术集成推广。集成牦牛全产业链各重点环节的关键技术,成立州县联合包县包点团队5个,明确领衔专家和科技人员,实施包点包场责任制,抓好实用技术培训示范应用和推广,提高牦牛产业科技含量。通过试验、示范、扩散、辐射功能将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牧民用得上的实用技术,让牧民快速掌握绿色生态农业综合生产技术,实现一产促二产,提高农产品加工科技含量,带动种养业发展,实现二产带一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