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嗣华 文涵 李正勇 苏杭
耕地“容积率”参考地产容积率计算方法,即同块耕地一年内作物种植总面积与耕地面积的比值
地产领域“高容积率=低舒适度”,耕地“高容积率”则意味着更高产出效率
11月5日,在都江堰精华灌区粮果产业园的猕猴桃林里,种植户王萍正忙着整理藤架下的地块,准备播种冬马铃薯。“果子收完,地也没闲着。”她拨开松软泥土的动作里,蕴含着当地“高效用耕、提升粮效”的创新实践——全国首创的提升耕地“容积率”研究。
岷江冲破崇山峻岭抵达成都平原,经都江堰水利工程首灌的精华灌区寸土寸金。如何让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府粮仓精华区”?2021年,都江堰市委酝酿提出耕地“容积率”提升行动,目标是要让每一寸土地“多产粮、提效益”。
概念上,耕地“容积率”参考了地产容积率计算方法,即同块耕地一年内作物种植总面积与耕地面积的比值。但两者的价值逻辑截然不同:地产领域“高容积率=低舒适度”,耕地“高容积率”则意味着更高产出效率。
不同于地产、建筑的“静态属性”,耕地与作物具有“动态特征”,追求“高容积率”,还应兼顾土地健康可持续,这需要科学体系支撑。为此,都江堰联合中国农科院都市所、四川省农科院园艺所、川农大等组建专家团队,同步推进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这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新指标,核心是‘时空叠加’而非‘空间竞争’,一方面通过‘屋脊式牵引+树形参数优化’提高猕猴桃树体本身在空间利用和产能上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适时开展‘行间(或垄上)套种豆类(或马铃薯等)’实现林下土地季节性利用和效益提升。”团队成员、四川省农科院总园艺师、研究员涂美艳博士解析道。
这一创新首先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猕猴桃(都江堰)博士工作站示范基地落地转化,这里挂着都江堰市委授牌“都江堰耕地容积率提升科研工作站”。通过系统性研究,“猕猴桃+秋(冬)马铃薯”模式实现亩产马铃薯1764.55公斤,每亩最高增收3520元。此后,“猕猴桃+蔬菜”“猕猴桃+豆类”等粮果联动模式接连涌现。
“粮果联动模式绝非简单多种几茬,其关键支撑是现代农业科技。”都江堰市农业农村局猕猴桃产业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唐合均介绍,示范基地里,自动收缩式避雨棚、水肥一体化智能管控等保障作物生长,秸秆还田技术让“废弃物变为肥资源”,既减少污染又改良土壤。
围绕“保障粮食生产、推动粮经高效协同”的初衷,耕地“容积率”研究没有停留在猕猴桃林里,其成功经验很快在更多田地里得到推广,10余种“粮+”种植模式不断比较研究,筛选出“粮果”“稻芎”等4种高效益种植、3种生态观光型种植模式,拿下10余项专利。
其中“优质水稻+两季白菜”全年亩均最高收益达9147元,为都江堰粮果产业园“立园满园”行动提供关键示范。
目前,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已成为提升土地效益与农业品质的重要路径。同时,该市连续两年每年新增耕地超万亩,粮食年均增产2.7%;猕猴桃全产业链产值2025年预计突破20亿元,品牌价值达43.24亿元,形成粮食生产与猕猴桃全产业链、稻菜稻药产业、农商文旅体康等融合发展、“粮袋子”“钱袋子”双丰收的新格局。
当前位置: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1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