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入驻暨播种现场会召开
“夏繁基地”初步建成 补齐种业振兴“关键拼图”
发布时间: 2024-04-19 11:30 信息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点击数:1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张雪 文/图)随着第一把夏繁种子落地,马尔康“夏繁硅谷”在一场春雨中,开始了孕育的进程。4月18日上午,在马尔康市脚木足乡孔龙村,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以下简称为“马尔康‘夏繁基地’”)入驻暨播种现场会如期召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省农科院)成为首家入驻马尔康“夏繁基地”的科研院所。

在100多位省、市农业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以及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见证下,省农科院和马尔康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共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马尔康市人民政府向省农科院郑重移交了“夏繁基地”入驻钥匙。

据悉,马尔康“夏繁基地”将依托阿坝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优势,以打造“南繁三亚、夏繁阿坝”农作物育种品牌、全国性“夏繁硅谷”为目标进行建设。

夏繁之于夏粮油作物,正如南繁之于秋粮作物,对种业创新意义重大。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省农科院科研人员就在阿坝州的马尔康等地开展小麦、油菜、马铃薯、蔬菜等作物的夏繁育种工作,育成包括川麦42、川油36、川芋56和蜀萝13号在内的一批重大突破性品种,为充盈“天府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个稳定的“夏繁基地”是育种专家们多年的期盼。省农科院副院长、小麦育种专家杨武云表示,看到“夏繁基地”初步建成,心里很激动,希望未来3-5年内,可以建成与“南繁硅谷”相媲美的“夏繁硅谷”,补齐种业振兴的“关键拼图”。

省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牟锦毅表示,在马尔康建立“夏繁基地”,就是要立足四川、面向全国,打造夏粮油作物的“夏繁硅谷”,彻底解决育种专家夏繁“打游击”的尴尬局面,整体提升夏粮油作物种业创新能力。

目前,“夏繁基地”建设的各项工作正顺利推进。其中,省农科院在“夏繁基地”一期用地为200亩,用于油菜、小麦、马铃薯、豆类、十字花科蔬菜等作物的夏繁加代。与此同时,“夏繁基地”上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也将回馈当地,推进马尔康市全面乡村振兴。

什么是“夏繁”?

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提出南繁加代理论,也被称为“冬繁”,即在育种过程中,通过南方温暖的冬天,加快水稻等秋粮作物品种更新换代,缩短育种周期,为此,我国在海南建设了南繁基地。

而小麦等夏粮作物,则需要在夏季较为凉爽的育种地和季节进行异地加代繁育,简称“夏繁”,可将其育种周期缩短一半到三分之二,是加快夏粮作物育种的核心手段。几乎与建设南繁基地在同一时期,对夏繁加代的探索也在四川、云南等多地铺开。

在育种专家眼中,南繁、夏繁工作被形容成“大春作物下海,小春作物上山”。每年的特定时间,农业科技工作者们像候鸟一般,携带育种材料,跨越山海,如约奔赴他们眼中的“圣地”。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自2015年,南繁基地建设纳入国家规划以来,“南繁硅谷”逐步成为我国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如今,历史的齿轮又开始转动。从去年以来,我省率先提出在阿坝州打造一个全国性的“夏繁硅谷”,形成“南繁三亚,夏繁阿坝”的格局。在今年的两会上,这一设想进入全国公众视野。

这一天,育种专家们盼了很久……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张雪 文/图

4月18日上午,微雨过后,在马尔康市脚木足乡孔龙村,一场播种现场会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这是孔龙村村民巴桑怎么也想不到的。

马铃薯、小麦、油菜、萝卜、豌豆……这是这片土地第一次接纳这么多种作物的种子,在贵如油的春雨中,这些种子将带着众人的希望在这里扎根。

这里是马尔康“夏繁基地”的核心区——孔龙村。巴桑说,第一次见到地里这么热闹,虽然不懂这些专家种下的是什么,但相信村子会因此变得更美好。

巴桑不知道的是,这一天,夏繁作物育种专家们盼了很久……

故事

一块固定育种地

油菜专家20年的期盼

在这个基地里,油菜育种专家、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李浩杰和她的团队有了一块固定的育种地。今年,她的团队计划在这块育种地上,为上千份油菜育种材料夏繁加代。

“想到以后育种加代,做品种实验,都有一个固定的基地,心情就非常激动。”李浩杰说,把育种材料放在这里更安全,而且基地集中连片,有利于不同科研团队交流,促进科技创新。

在这之前,夏繁育种是李浩杰每年都要克服的困难。时间回到20年前,李浩杰刚加入省农科院作物所油菜团队。这一年,她被安排去马尔康开展夏繁工作。

选地,充满了不确定性,既包括科研结果,也包括科研以外的种种。“播种前需要确定好试验地,只能去找农户家里闲着的田。”李浩杰回忆,去到村里后,看到一块闲着的田就去农户家中问,能不能用来做试验田用。

“最后是在离马尔康城区十几分钟车程的邓家桥村找了一块地,村里有一条溪流,水流很急,声音大得吓人。”李浩杰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是和团队的另一位老师一同前往,到了马尔康后,分开行动,各自寻找育种地。

天微微亮,从马尔康城区出发。中午,凑合着吃一顿泡面。天黑忙完田间工作后,从村里走夜路到公路边等回城的车。这是20年前,李浩杰一天的夏繁工作。“干科研,这样的困难很常见,迟早都要面对。科研工作再难,总要有人来做。”

回首20年来的夏繁经历,李浩杰觉得很值得。“夏繁比传统育种的效率提升一倍,意味着这20年,相当于传统育种工作40多年的成果。相较传统育种工作者,自己是幸运的。”

每年,李浩杰的团队都带着上千份材料,到马尔康进行夏繁加代。至今,她的团队已育成30多个油菜品种,其中川油36同时通过国家长江上中下游审定,川油81入选农业部主导品种、省当家品种,川油101是我省首个抗根肿病品种。这些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5000万亩。

“解决了用地和吃住的问题,可以后顾无忧地安心育种了。”李浩杰说。

展望

有望提升小麦育种效率

加速实现品种突破

在小麦育种专家、省农科院作物所小麦中心主任伍玲看来,建成马尔康“夏繁基地”,对于小麦育种相关技术的突破意义重大。

“建立稳定的夏繁基地,可以让小麦玉米DH(双单倍体育种体)系技术落地,从而构建起小麦工厂化育种体系,实现先进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的融合,将育种效率提升一倍以上,加速实现品种突破。”伍玲介绍,“小麦与玉米杂交,需要小麦、玉米在同一环境下进行授粉,在马尔康‘夏繁基地’的自然气候下就能实现。”

小麦育种周期长,通过夏繁加代,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周期。早在50多年前,省农科院小麦育种团队开始涉足夏繁。

由于基地不稳定,育种材料常常得不到保障。伍玲回忆,20多年前,一次在昆明夏繁,因水灾导致播下去的材料几乎绝收,白白浪费了一年时间。

1999年,伍玲的团队转回到马尔康开展夏繁。“与昆明相比,马尔康路程近了很多,关键是材料上更有保障。”

回到马尔康,夏繁基地并没有固定下来。“每年夏繁季,都要为了找地烦恼。每次与一个村民合作,建立起很好的合作关系,没几年时间又因为各种问题,只能重新找地。”伍玲说,20多年间,夏繁的试验地换了不下5次,就像是到处流浪。

川麦107在条锈病持久抗性上表现突出,川麦39是强筋品种,在品质上有大的突破……在马尔康夏繁育种20多年来,伍玲的团队育出川麦107、川麦39等一批突破性小麦品种。

在全新的马尔康“夏繁基地”里,李浩杰、伍玲等育种专家们,正从“芯”出发,在种业创新上结出更多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