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科技引领,“川字号”蚕种推动四川蚕桑产业提质升级
发布时间: 2025-09-29 17:55 信息来源:省三台蚕种场 点击数:1

近日,四川省三台蚕种场与宜宾市农业科学院联合开展蚕桑产业调研,重点考察了“川字号”蚕品种在宜宾多地的选育与推广成效,展示了科技创新对四川蚕桑产业提质增效的显著推动作用。

新品种表现优异,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9ac0ff9e771e4c9620126afd5566ae87

调研组深入珙县底硐镇锦绣村、兴文县周家镇龙泉村等地,实地考察了雄蚕品种“限白一号”与人工饲料适应品种“宜乐1号”的试养情况。结果显示:

“限白一号”:蚕体整齐健康,单张产茧量高达40公斤,鲜茧茧层量达12.5g,每公斤售价较常规品种高出5元,同等桑叶用量下增收约12%,展现了强劲的增产增收能力。

“宜乐1号”:通过“1-2龄饲料+3龄后桑叶育”的创新养殖模式,不仅节省了6个人工成本,收茧量还提升了5%。同时,桑叶利用率提高10%,显著增强了夏季高温期蚕的抗逆性,带动蚕农增收15%以上,体现了省工高效的特点。

4

推广经验交流,加速成果转化

在宜宾市农科院召开的座谈会上,各方深入交流了新品种的推广经验与下一步规划。詹红英副院长介绍了“宜乐1号”的推广进展与面临的挑战,贾晓虎专家则详细阐述了“限白一号”的选育历程与配套技术。四川省三台蚕种场场长助理王水军表示,将继续携手宜宾市农科院,加快新品种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步伐,通过精准育种技术破解传统养殖痛点,为四川蚕桑产业注入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此次调研充分展示了科技创新在推动四川蚕桑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两个新品种的优异表现,不仅预示着四川蚕桑产业正朝着提质增效的方向稳步迈进,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动能。通过品种革新、技术配套与模式创新,四川蚕桑产业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此次活动得到了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宜宾综合试验站站长王一、宜宾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与蚕桑研究所高级农艺师李东兵等专家的支持与参与,共同见证了四川蚕桑产业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