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倾力打造特色蚕桑产业
发布时间:2020-02-26 16:58 信息来源:省蚕业管理总站、凉山州蚕业发展中心 点击数:1

日前,从农业农村部官网获悉,凉山桑蚕茧已获国家农业、林业、财政等九部委专家评审,顺利通过“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公示,这是凉山州蚕桑茧丝行业继宁南“中国蚕桑之乡”、德昌“中国果桑之乡”、凉山“中国茧丝之都”之后获得的又一国字号荣誉称号,也是凉山州特色农产品中唯一一个、全省蚕桑茧丝行业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农产品。

    凉山桑蚕茧为何能在众多农产品中脱颖而出,并成为全省同行业中的佼佼者?

优势突出,成就蚕业发展宝地

凉山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季明显,冬暖夏凉,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优质种、茧、丝、果生产基地。独特的光热资源和气候条件尤其适宜桑树生长,桑树当年生枝条可达4米以上,单株产叶量可达4公斤以上,一年能养58批次蚕,被行业专家誉为“发展蚕桑不可多得的一块宝地”,是全国著名的优质蚕种,优质蚕茧,优质生丝和优质桑葚生产基地。

数质并举,蚕业指标多项第一

凉山州坚持把蚕桑产业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农业增效的重要项目、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来抓,在基地建设上下功夫,在融合发展上求突破,在提质增效上做文章,全力推进蚕业富民工程,蚕业发展成效显著。

其中,桑葚产量7.25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48.33%,占全国总产量的35%,位居全国第一。

    优质丝产量占全国高品位生丝生产总量50%以上,茧丝质量连续多年排名全国第一。

基地规模全省第一。桑园面积53.6万亩,其中“6215”粮经复合种植和“果叶兼用”桑园30余万亩,基地规模全省第一。

蚕茧产量全省第一。蚕茧产量54.5万担,占全省总产量的30%,连续17年位居全省第一。

蚕种生产量全省第一。桑蚕一代杂交种生产量93万张,占全省蚕种生产总量的65%以上,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

    推进有力,蚕业发展工作扎实

建基地,筑牢产业基础。全州上下坚定蚕业发展信心不动摇,坚持助农增收不放松,以基地建设、大户培育为突破口,以提质增效、稳产增收为切入点,全州桑树基础和养蚕基础不断夯实,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一季多批”养蚕和“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养蚕取得新进展,“6215”间作套种桑园和“果叶兼用”桑园扩面增量,蚕桑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反租倒包、规模经营步伐加快。

搞园区,提升蚕业水平。按照“要素集聚、功能完善、统一规划、分步推进”的创建原则,通过规划引领,龙头带动,产业支撑,三产融合,全方位展示,全产业链开发,启动并实施了一批以蚕桑为主导产业的国、省、州、县四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和打造。目前,全州已完成2个县级、2个州级、1个省级星级园区考评认定,还有一批现代要素集聚、产业优势突出、示范带动力强的省、州、县三级现代农业蚕桑园区加快推进,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蚕桑产业融合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抓扶贫,助力脱贫攻坚。按照“以桑养民、以茧富民”的产业扶贫工作思路,引导贫困地区发挥特色产业“造血”功能,大力发展蚕桑特色产业。全州发展蚕桑产业的179个贫困村、5883户贫困户、23034人贫困人口已实现全部退出。

    强协作,维护良好秩序。凉山州蚕桑产业之所以能保持健康有序发展,得益于始终把富民惠民作为根本目标、始终把协调服务作为根本任务,建立并完善了川滇蚕区蚕业经济协作机制。协调机制框架内川滇两省三地10多个县市,20多个蚕业管理部门、茧丝经营企业本着深化合作,交流互信,平等协商,互利共赢的原则,通过定期召开协作会议,共商蚕业发展大计,共享蚕业发展经验,共谋蚕业发展路径。

创品牌,增强竞争实力。创建了以“锦绣缘”蚕茧、“南丝路”茧丝、“阳光味道”桑葚为主体的四川名、特、优品牌,“凉山桑蚕茧”获国家地标保护产品和四川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中国茧丝之都、中国蚕桑之乡、中国果桑之乡先后落户凉山,全国蚕种生产经营交流会、中国果桑产业发展大会暨桑蚕丝绸产业发展论坛等重要性会议在凉山成功举办,扩大了凉山蚕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目标明确,绘就蚕业发展蓝图

按照“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打造百亿产业集群”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一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两园(茧丝工业园、现代农业蚕桑产业园)、三带(茧丝产业带、桑葚产业带、千里桑园观光带)、四基地(优质蚕种基地、优质蚕茧基地、优质生丝基地、优质桑葚基地)”建设,力争到2030年实现“四个100目标”:桑园面积100万亩、优质蚕种100万盒、优质蚕茧100万担、综合产值100亿元,把凉山州蚕桑茧丝产业打造成为产业优势突出,产业化水平高,产业链完整,市场竞争力强的百亿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