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乡村振兴
三台县深入实施粮食安全战略 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1-01-21 16:03 信息来源:绵阳市农业农村局 点击数:1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关乎国运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百万人口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三台,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政府的头等大事,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一、建立土地保护与合理利用体系。扎实推进藏粮于地战略,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一方面,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划定175万亩耕地保护红线,通过粮食生产的科学化和规模化实现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广耕地休养制度,2020年扩种大豆2万亩,有效地恢复、维持和提高了耕地质量。另一方面,严格遵守耕地利用的优先次序,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避免以经济效益片面决定耕地用途的土地利用模式。建立1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管理机制,划定99万亩粮食生产保护区、5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防止出现耕地利用的非粮化,保证了粮食种植面积、产量、质量的稳定性,有力地增强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保障。与此同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三台县土地流转交易中心”,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降低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交易费用,打通了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制度性障碍,为引导全县土地有序流转、适度规模化经营,和培育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二、推动并不断完善粮食生产支持保护制度。三台加快建立以财政支持、金融支持、政策支持为主的粮食生产支持保护制度机制,全面提高种粮生产经营主体的生产积极性。首先,利用财政资金加快农业基础水利设施、气象灾害预警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了财政对粮食生产的促进和支持作用,降低了粮食的耕种成本,减少了种粮主体的资金投入负担,为种粮生产经营主体采用现代化的粮食生产方式提供了系列制度性激励,促进了粮食生产从传统方式向集约化、智慧化转变。2020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7.42亿余元。其次,创新粮食产业的金融服务模式,加强金融行业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以财险等4大保险公司为主体,财政投入0.55亿元涉农保险为支撑,实现水稻、小麦等几大主要粮食作物保险全覆盖;以梓信农业担保公司为龙头,备付担保储备金6000万,助力40家涉农企业获得粮食生产性贷款0.7亿元,有力推进了粮食生产集约化、规模化。不断完善的三台粮食产业担保信贷保险体系,金融服务对粮食生产的支持作用日益凸显,构建起了以财政保障为主、以金融支持为辅的双重保障格局。

三、加快构建节粮减损长效机制。杜绝浪费,减少粮食收割、物流和生产环节的耗损率,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以三台万家旺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代耕、代种、代收、代储”模式的全面推行,实现了粮食低损耗、高效率,粮食收割机械作业的精细化水平得以全面提升,降低了粮食生产过程中的耗损率。同时以“三台数字农业”为基础,建立并实现了粮食运输和仓储过程的信息化与可视化管理,全链条的智能化监管水平,降低了运输与仓储环节的耗损率。强化粮食安全教育和宣传,营造以节约粮食为荣、浪费粮食为耻的社会氛围,培养科学、文明的饮食文化。

四、健全粮食生产科技人才支撑体系。耕地有限,技术进步无限,三台统筹兼顾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高农业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提质的贡献率,“藏粮于技”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鼓励支持台沃农业科技集团公司、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通过协同创新开展农用科技研发,推进农业领域产学研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确保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加大粮食生产中的科技和人才投入。引导、支持三台县家庭农场发展和创业联盟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目前已培养1625名既具有扎实农业理论和实践经验,又熟知家庭农场及农业合作社管理经营模式的农业高素质实用人才,为粮食的规模化经营与生产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素有人才摇篮的三台县乡村振兴人才促进会,坚持以三产融合发展和粮食安全为使命,挖掘人才资源,汇聚一批在农业产业转型、乡风文明、粮食安全智囊参谋、基层治理等方面的乡村人才,建立县级新农乡贤馆,首批推选82名农业新乡贤,通过服务粮油产业发展、开展特色产业培训等活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实现科研人员、农业专家与种粮农户之间的精准对接。积极开展线上农业教育和远程农业指导,高端人才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先行,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三台正努力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