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应急管理
果蔬抢运粮抢收 大春损失秋作补
发布时间:2019-08-29 18:03 信息来源:厅科教处、省农学会 点击数:1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省玉米创新团队

关于汶川“8.20”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区农业生产应急处置对策建议

  8月25日-26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省玉米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黄玉碧教授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组成由专家应急处理小组,与汶川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切珠副局长等一同奔赴“8.20”特大山洪泥石流重灾区开展实地调研,为恢复性生产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应急专家小组克服种种困难,通过走村串户、查看受灾现场、与受灾农户及相关部门人员交流座谈,提出了有关应急处置技术建议:

  一、当前亟待实施的应急措施

  1.确保灾区农户“衣食住行”生活必需品供给

  据灾区草坡西河区草坝子村民贺永群回忆,8月20日晚12点开始暴雨如注,警觉的村民们于凌晨2点刚冒雨转移至村边的树林高台地,泥石流狂奔直泻进入住地,房屋一切生活必需品基本淹没于泥石流中。目前当地政府已为农户提供了集中安置避灾区,食宿有保障,但当前救援力量有限,主要集中在道路抢修等基础应急设施的恢复,应组织社会各界力量,及时为灾区人民提供“衣食住行”的生活必需品,尤其是山区早晚温差大,入秋后急需御寒的棉被衣物等。

  2.开展秋粮抢收,加强果蔬外运销售

  立足生产自救,组织人员抓紧晴好天气抢收大春作物,并积极加强果蔬等经济作物外运销售。一是抓好秋粮抢收,为灾区的人民解决当前口粮和重建家园作好粮食储备。要避免因暴雨冲刷倒伏的玉米等农作物发生穗发芽,或因秋雨而霉烂;二是抓好果蔬外运销售。汶川是重要的脆红李等果蔬的产销基地,由于灾区道路损毁,大量的果蔬不能外运而滞销,导致果蔬质量下降甚至变质腐烂。当前应组织销售和运输力量,加强外销,减少灾民经济损失。

  3.大春损失秋作补,重视“四秋”作物生产

  与相同纬度其它省份相比,汶川河谷地带农业秋季优势明显。一是秋季温光水等气候资源丰富;二是该区是典型的“两熟有余,三熟不足”多熟制地区,大春作物收获后到小春作物栽种尚有近3个月空闲时间,可增种一季秋作;三是农民素有惜土如金和精耕细作的习惯。因此,针对灾情,充分利用丰富的气候、土地资源,以市场和农业需求为导向,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秋作,可因地制宜种植“秋大豆、秋红苕、秋洋芋和秋菜”四大类作物,以稳定粮食生产,增加灾区农民收入。

  二、加快农村生活、农业生产、环境生态的恢复重建

  1.重建农村生活家园

  汶川是我省“5.12地震”重灾区,通过十年对口援建,已建设形成了美好家园。但这次暴雨泥石流灾害,暴露出灾区河谷地带部分农村住宅选址不科学、设计不合理等,以调研的重灾区绵虒镇草坡区两河村草坝子为例,该区2013年发生“7.10”泥石流灾害,损失严重,通过六年重建的新家园,又于2019年“8.20”暴雨泥石流灾害全面损毁。据调研,沿河灾区80%以上的房屋冲进淤泥,生活必需品等尽毁,部分房屋严重损毁或倒塌,道路破坏严重。开展农村生活重建,应科学规划和建居,利用当地建材原料,建成具有地方特色、规避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新农村美好家园。

  2.加快恢复农业生产

  汶川是重要果蔬和粮食产销基地,“8.20”暴雨泥石流给灾区的玉米、果树、蔬菜等地方农业主导产业带来了严重破坏,急需依靠科技建设一批特色农业灾后示范基地,通过大力发展鲜食玉米、脆红李和蔬菜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农业项目,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恢复灾区农民生活生产信心。

  3、逐步恢复农业生态

  这次特大暴雨泥石流造成大片的河谷地带农田被冲毁,山体滑坡和崩塌造成土地与农业生态环境破坏。泥石流夹带的砂石、林木、植物和建材等,以及集中安置避灾区的垃圾和废弃物得不到及时处理,会造成农业土地污染。如不及时清除,不仅影响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也会使农田生态系统功能产生不可逆转的不良变化。因此须依靠科技,组织人力物力,实施以复耕整治、提高土壤肥力、减轻土壤污染、防止水土流失为主的生态农业技术措施,是灾后自救与恢复农业生态的重要措施。

专家组专家:龚国淑、何文铸、刘应红、杨麟

2019年8月27日

 IMG20190827114442

 IMG_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