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市县联播
“万亩地亿元钱” 兴文县蚕桑产业“牛”起来啦
发布时间:2021-12-31 15:11 信息来源:宜宾市农业农村局 点击数:1

兴文县蚕桑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县委县政府历来重视蚕桑产业的发展,将打造“四川省特优蚕茧生产基地”列入全县“4+3”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内。

近年来,蚕桑已成为兴文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推动产业发展是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关键环节,聚焦蚕业生产中空间效益利用、产业链条延伸、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打造标准化建设基地、推动立体开发利用、完善利益联结,形成了以九丝城镇、周家镇、五星镇、莲花镇等乡镇为核心的10万亩蚕桑基地。

到2021年底,兴文县蚕桑面积将达11万亩,年综合产值达10亿元;力争到2025年,打造现代蚕业园区2个,实现年综合产值达20亿元,建成四川省特优蚕茧生产基地。

一、服务保障持续推动蚕桑产业提质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兴文县成立了由县长担当组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分管副县长担当副组长,县级相关部门负责人担当成员的加快推进蚕桑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全县桑蚕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坚持定期安排部署各阶段桑蚕发展工作,定期研究制定促进桑蚕产业发展的措施办法,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力确保了全县桑蚕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注重科学规划。坚持从兴文县情实际出发,正在制定完善《兴文县蚕桑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明确全县蚕桑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阶段性工作目标,并详细制定2021年-2025年的蚕业发展及桑园综合开发进度计划,保障蚕桑产业有序高效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在相对集中连片区域,合理规划布局产业带,加快重点乡镇建设,形成了以北部山区为重点,五星、莲花、九丝、周家等重点乡镇为中心,辐射全县宜桑地区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强化政策扶持。建立桑蚕发展考核奖励制度,按年度对县级相关部门、乡镇、桑蚕基地村和养蚕大户进行考核并给予精神物质奖励。加强蚕茧价格关注度和产业政策宣传,注重发挥专业合作社和蚕业协会的动员引导作用,年投入县级财政专项资金200万元用于扶持蚕桑产业发展。召开50人以上蚕桑生产现场会,对蚕业生产成绩突出集体和个人进行通报表彰。切实做好保障和服务工作,有效激发社会各方面参与和支持现代桑蚕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二、主体带动完善利益联结持续助农增收

(一)建立产业化经营模式。依托市级农业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兴文县石海茧丝绸有限公司带动,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共育户+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蚕桑产业经营体制,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提高技术水平,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链条型延伸和综合性开发的道路。

(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党委政府负责制定规划和发展蚕桑基地;公司负责生产经营、技术体系构建和产品收购,与蚕农签订利益联结协议,即栽桑与蚕茧保护价协议、共育室建设协议、蚕棚建设协议、二次返利协议等4个发展共建协议。

(三)持续助农增收。对养蚕农户,公司按1亩每年养蚕4张,交售蚕茧160公斤,给予养蚕户200元/亩的二次返利;对没有条件养蚕的农户,专业合作社以每年300元-500元/亩不等价格将其土地集中流转,建成桑园后流转给养蚕大户,养蚕大户吸纳无条件养蚕的农户为其打工,工资80元/天-100元/天。

三、科技支撑接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一)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兴文县建立完善了以政府、部门、乡镇、村社“四位一体”的组织架构体系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层茧站、共育户“四位一体”的技术服务体系,做到了惠农政策入户、科技人员包片、良种良法到园、技术要领到人。

(二)技术培训到村到户。通过选派科技人员下村、建立科技服务体系等方式,并派出技术人员,巡回联系全县共育户和养蚕大户,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体系,为蚕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定期组织开展桑园管理、小蚕共育、大蚕饲养等各阶段技术培训,定期组织基层干部、养蚕大户等人员外出考察,着力提高广大蚕农栽桑养蚕的技术水平,创新探索桑树快速丰产养型技术“一干四桩八根条”。

(三)抓好小蚕共育关键。在蚕桑生产过程中,抓准小蚕共育联接纽带,突出小蚕共育体系在蚕桑生产中的核心地位,让共育户成为技术落实人和蚕用物资便民点,将共育户收益与养蚕农户蚕茧质量和效益挂钩,接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促使蚕茧质量不断提升。

四、产业融合实现桑蚕生态绿色循环发展着力治理耕地石漠化。在石漠化耕地上栽桑,既能利用石漠化土地,延缓石漠化发展程度,又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着力推进“桑+N”发展模式。充分利用桑园立地空间,大力发展间种、套种和土鸡养殖,促进了绿色可持续发展和桑园综合效益提升,打造桑园土地综合利用示范片,着力实现“万亩地亿元钱”。立体布局推行“桑+菇”模式,发展桑枝食用菌,利用桑枝碎末经过发酵后培育竹荪菌丝,每年修剪下来的桑枝既得到了充分利用,同时又提升了桑园土地的肥力,一举多得;错季生产提升土地利用率,在桑园冬管季节栽植彩云菇,让桑园歇季不歇地,既降低了桑园成本,又增加了收益。现已形成周家镇“桑+菇”“桑+鸡”、五星镇“桑+虾”等为典型的6万亩综合开发利用桑园。

(二)着力促进农旅融合。通过栽植桑树,进行电网、路网、水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属喀斯特地型地貌千姿百态的石灰溶岩和溶洞发展乡村旅游业,举办“四川·兴文蚕桑文化旅游节”,扩大蚕桑影响力,提高知名度,促进蚕桑产业发展与乡村旅游进一步融合,实现了区域经济由“黑”变“绿”,从“地下”到“地上”的成功“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