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市县联播
构建非洲猪瘟防控体系 加快生猪产业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20-05-22 11:27 信息来源:省委农办秘书处 点击数:1

2019年,绵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四个优先”要求落到实处,全力打好非洲猪瘟防控阵地战和生猪稳产保供攻坚战,加快推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全年出栏生猪279.06万头、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实现生猪供应100%自给,外调仔猪80万头。

一、聚焦“三个强化”,打好非洲猪瘟防控阵地战

坚持抓早动快、严防死守,有效阻击疫情扩散蔓延。一是强化组织领导。2018年我国出现非洲猪瘟疫病后,市委赓即出台应急预案,在全国率先编制《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指引》,明确“四大、四严、六重、一建”15条硬措施。分级实施网格化管理,建立“市级领导包县、县级领导包乡、乡镇领导包村、村社干部包户”的联防联控工作体系,层层压紧防控责任。二是强化严防死守。以县、乡、村为防控单位,层层设卡布防,开展全天候应急查验。聚焦生猪养殖场户、屠宰企业等重点场所开展全覆盖、地毯式排查,扎实做好关键环节和高风险区域的消毒灭源工作,加大对餐厨剩余物全链条以及生猪产地、屠宰检疫、饲料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三是强化重点防护。牢牢守住规模化猪场和种猪场的安全防线,以3大国家核心育种场、全省唯一川藏黑猪原种场、8个大型扩繁场、10个万头育肥场为核心,集中开展周边中小散养户清退、消毒工作,建立生物安全隔离区,有效保护存栏原种猪3.1万头。当前,针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病,我市已全面启动春防工作,扎实抓好强制免疫、监测流调、消毒灭源等重点工作。

二、坚持“三个突出”,完成生猪稳产保供硬任务

坚持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生猪生产,全力促进生猪稳产增产。一是突出政策引领。制定《现代农业六大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及年度行动方案》,把优质生猪列为重点培育的现代农业10大主导产品之首,出台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十条措施》等政策,安排财政资金用于标准化建设、技术培训、贷款贴息,稳定“两场”生产能力。去年,全市生猪产业实现产值73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40%。二是突出企业带动。依托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构建起集种猪、育肥、饲料、屠宰加工、有机肥厂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1+5”产业扶贫(政府+龙头企业、金融部门、专业合作社、农场主、贫困户)等模式,统一供苗、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带动中小养殖场(户)410个、出栏生猪110.2万头。三是突出园区支撑。依托现代农业特色园区建设,以“产业共建、疫病共防、环境共治、利益共享”方式建设无疫小区,推行“园区+基地”“园区+公司+农户”等模式,促进现代农业园区与生猪标准化养殖场深度融合。全市建成以生猪和麦冬、中药材、粮油等为主导产品的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8个。

三、聚力“三个推动”,探索产业转型升级特色路

坚持着眼长远转变生产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一是推动养殖标准化。实施生猪养殖标准化改造工程,投入10亿元用于改善养殖设施设备、开展粪污处理改造。积极探索整合农村废弃宅基地、圈舍等闲散土地和资产,建设标准化生猪养殖场,使闲置资产变资本、村民变股民、农工变员工、资金变股金、基金变现金。去年,全市改(扩)建中小散养户360个,新建标准化养殖场54个、总数达到548个,其中省部级示范场61个。二是推动产业规模化。推行“政府引导、多元合作、企业领建、共享共赢”发展模式,通过公司+农户、托管租赁、入股加盟等方式,鼓励支持中小养猪场扩大养殖规模。全市建成规模化养殖场580个,其中年出栏5000头以上大型规模化养殖场56个,规模化养殖率达到59.88%、位居全省前列。三是推动生产绿色化。全域实施“沃野绵州”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工程,坚持“以种定养、以养定种、种养结合”,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项目,推动生猪规模养殖场进粮食基地、进农业园区,实现种养循环有机结合。“1+5”生态种养循环模式被列为全省十大改革转型发展案例,全市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8%,生态循环农业覆盖面达到58.6%。

下一步,我们一定认真落实此次会议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在扎实做好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时,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粮食扩面积增产量,千方百计加快生猪生产,今年新建高标准农田22.6万亩以上,粮食生产稳定在6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230万吨以上,出栏生猪324万头以上,为全省实现全面小康贡献更多“绵阳力量”。

(本文系绵阳市委、市政府在3月31日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