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四川省玉米创新团队赴丹巴县调研指导“6.17”暴雨泥石流灾后生产
发布时间:2020-06-22 15:06 信息来源:厅科技教育处、省农学会 点击数:1

2020年6月16-18日,按照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和省玉米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黄玉碧教授的工作部署,省农科院作物所何文铸研究员、杨麟副研究员奔赴藏区甘孜州丹巴县开展科技扶贫工作。

6月16日晚约11点,丹巴县电闪雷鸣,天降暴雨,部分乡镇整夜停电,17日凌晨3时20分许,丹巴县半扇门镇梅龙沟发生泥石流,阻断小金川河,形成堰塞湖,造成国道G350烂水湾段道路中断,烂水湾阿娘寨村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险情威胁下游6个乡镇17个村,当前丹巴县已启动应急三级响应,成立了抗洪抢险指挥部,组织救援力量,共疏散5800余人,正全力开展灾后应急抢险和自救工作。

据初步统计,灾区的山体滑坡已严重损毁农田,暴雨洪涝淹没部分低洼地块,这些区域多属于高原玉米主产区,玉米集“粮、经、饲”于一体,怕涝不怕旱,在洪涝灾害发生后应及时进行田间管理,对玉米的减灾增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抓好玉米生产直接关系到灾区的粮食安全和灾后重建工作。省玉米创新团队专家就玉米灾后管理进行了培训,并提出应急管理措施。

一、当前主抓应急技术措施

目前灾区玉米正处于拨节或小喇叭口期,是玉米高产栽培管理关键时期,必须及时加强田间管理,应重点抓好:

1.抢收小春作物,确保农业“半年粮”

当前灾区的“二半山”小春作物处于收获后期,立足生产自救,在加强抗洪减灾的同时,应组织人员抓紧晴好天气抢收前作小春作物。一是灾区玉米多与小麦、马铃薯等作物间套种植,及时抢收可为玉米提供较好的肥墒和时空条件,这对玉米高产尤为重要。二是及时抢收已成熟小春作物,可避免因暴雨冲刷倒伏发生穗发芽现象,加之初夏的河谷地带湿度大且气温高,洪涝灾害后的小春作物更易霉烂,及时抢收可实现农业生产“半年粮”,为灾区农民重建家园作好粮食储备。

2.受损较轻的玉米田,及时清淤除涝,追施速效氮肥

受洪涝灾害影响较小的田块,及时清理田间石块,扶正被泥土填埋的部分玉米苗,倒伏严重的植株宜清洗叶片,追施速效氮肥,以促正常生长。具体措施是:①及时清淤除涝。田间四周和厢沟进行清淤,保持排水畅通;②起垄和中耕。打破表土,促进土壤中水分蒸发,提高土壤通透性;③追施速效氮肥。利用当前的高温高湿条件,两株玉米之间撬窝或窄行间开沟施肥,亩施用过磷酸钙20-25公斤,尿素5~10公斤穴施,促苗健壮生长;④加强病害防治。用20%井岗霉素可湿性粉剂防治纹枯病(亩用50克,兑水50公斤喷雾),用50%多菌灵粉剂防治茎腐病(亩用100克,兑水50公斤喷雾),用43%好力克乳剂防治叶班病(亩用15ml,兑水50公斤喷雾)。

3.受损严重的田块,及时补种晚夏玉米或改种“四秋作物”

山体滑坡、崩塌对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泥石流造成大片的河谷地带农田被冲毁。对受损失十分严重的玉米田块,以及受损无法蓄水的高塝稻田,应及早准备补种晚夏玉米或改种其它作物。据试验夏玉米每推迟1天平均减产约10公斤,补播玉米越早越好,河谷地带玉米补种时间宜在6月底前完成,种植密度应比春播玉米增加500-800株/亩。对于因灾损毁严重的田块,完成土地复耕约需要1至2月或更长时间,复耕后可因地制宜种植“秋大豆、秋红苕、秋洋芋和秋菜”四大类作物,以稳定粮食生产,增加灾区农民收入。

二、应急处置组织措施及建议

为落实上述技术对策,亟待作好如下组织措施:

(1)组织“双抢”互助队

应组织周边没有受灾害的人民群众,成立“抢收和抢管”互助队,加强对洪涝灾区的支援,及时抢收已成熟的小麦和马铃薯等田间作物。对受灾的玉米等大春作物,保证田间管理关键措施及时到位。

(2)急需“双统”生活和农用物资供应

沿河重灾区的道路破坏严重,部分房屋冲进淤泥或倒塌,生活必需品等损毁严重,电力和供水等系统基本瘫痪,急需“统筹统供”生活必品,保障灾区人民的最低生活要求。为加强前茬小春作物的收获,宜机收地区需要燃油供应,由于交通受阻,建议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对灾区机收进行专项补贴。同时尽快摸清补种或改种面积,千方百计调运补种用的玉米良种和肥料等农用物资到灾区,统一供应。

(3)加强大田生产“两复”技术,修缮田间水利基础设施

暴雨泥石流夹带的砂石、林木、植物和建材等,损毁农田生态系统功能,严重影响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急需提高土壤肥力、减轻土壤污染、防止水土流失为主的大田生态农业“复耕复产”技术措施。洪涝灾害同时对农田基础设施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蓄水、灌溉和排水能力均受到极大影响,在灾后重建中尽可能修缮被破坏的田间水利设施,提高后期抗御能力,将以后可能发生的干旱等灾害影响降到最低。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丹巴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供稿)